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水泥行业应立足于绿色发展

更新日期: 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阐述,使水泥制品行业的绿色发展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更深刻的内涵,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更强劲的动力。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将一直是水泥制品企业不变的话题。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所谓绿色发展,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

  作为我国消纳固体废弃物量最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水泥制品行业是典型的能源和资源依赖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源,如水、电、煤、油等,资源方面如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而煤、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更要重视。

  水泥制品企业

  应立足于绿色发展

  “十二五”规划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可谓是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已经达到了声声入耳、人人皆知的效果。

  水泥制品企业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水泥制品企业的绿色发展,水泥制品企业绿色发展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估价,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甚至实施所谓绿色新政,以此来谋划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并以此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着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绿色理念的提出已经有50多年。这是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阐述,使水泥制品行业的绿色发展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更深刻的内涵,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更强劲的动力。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将一直是水泥制品企业不变的话题。

  笔者认为,水泥制品企业要做到绿色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不能简单的以生产线的“新”“旧”来划分,也不能以生产线的“大”“小”来划界,更不能借关“小”再上新的生产线,关键在于生产线的运行效率,水泥制品企业应彻底关停过剩的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线,使企业形成合理的产能有效配置。

  “十一五”时期,水泥行业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包括余热发电技术等在内的一批技术、装备大范围应用,提高了行业水准,目前已有70%的产能是“新”工艺生产的。我国使用废弃物作为石灰质原料的替代率很小,但在水泥粉磨时混合材的掺入量较多,所以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混合材。用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代替相当一部分熟料,从而减少石灰石的用量,减少CO2的排放。采用先进的煅烧工艺,提高熟料烧成的热效率,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另外还应采取高效低阻的预热预分解系统,强化煅烧的两支承短回旋窑、新型大推力的煤粉燃烧器、进行时稳流筒式冷却剂、高性能耐火材料等。

  利用产业优势 发展循环经济

  水泥制品企业应利用自身独特的高温窑炉工艺优势,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等的消纳和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利用工业废渣替代粘土、铁矿石,废渣掺加比例达到35%以上,不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缓解堆存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减少良田占用,也降低了对地下水及河流的污染。

  开发新技术 推广新产品

  积极开展工艺技术与成套设备的研发,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能型、功能型产品;大力推进存量生产能力的综合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品质,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针对目前我国混凝土的使用比率处于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准的现状,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整治力度,另一方面水泥制品企业应身体力行,做环境建设的领导者。水泥制品企业应加强与建设部门合作,在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消除新产品市场应用的瓶颈,促进水泥制品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兼并重组 控制增量

  目前水泥制品企业重组成本过高,无序竞争非常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各方的既得利益。以前水泥价格战多半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现在已然蔓延到大企业。大企业认识到再建新线已经很难,要换一种增长方式,那就是重组。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推进企业规模优化和提升产业资源效能。横向重组做大做强做优主业,纵向重组延伸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减缓水泥制品企业产能过剩。重点推进以节能减排和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及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

  加强企业管理 制定发展战略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了先进工艺、设备,还要靠人去掌握。“十二五”期间,随着立窑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的技术改进,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企业应当加强职工的培训,提高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适应立窑现代化,技术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也得上一个台阶。

  面对同一个大市场,落后企业需要在实践中建立协商沟通机制,制定一些行约。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了,水泥制品企业更应该认真抓管理,建立创新机制,努力开展减排增效,节能降耗,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水泥制品企业要做到绿色发展,就必须要做到:

  从资源消耗型——通过各种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降低天然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从能源消耗型——通过余热发电和可燃废弃物替代降低煤耗电耗——向能源节约型转变;

  从污染排放型——通过原燃料的替代、混合材的掺用、高效收尘减少温室和其他有害气体以及粉尘的排放——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从落后技术产业——通过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与装备改造——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能源危机迫在眉睫,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环境污染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绿色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

  根据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国能源使用量一半多的是工业生产,而水泥企业万元产值能耗超过其他各类工业平均值一倍多,节能降耗可谓迫在眉睫,并且潜力也非常大,大有作为的空间。水泥制品在我国城镇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是国民生活中重要建材产品。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8%~60%,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给水泥制品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未来发展方向

  水泥工业“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工程目标是推动节能减排,力争2015年行业平均节能减排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水泥管制品生产的电耗和煤耗均低于原“定额”规定的数值,说明原“定额”虽然为我国水泥制品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随着水泥制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原“定额”已远不能适应现有生产实际。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新的标准,以指导水泥制品行业加入到绿色发展的全民行动中去。

  基础建设的强烈需求,促使我国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开始新产品开发,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力度。未来水泥制品行业绿色发展会注重几个方面:要不断加大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注意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研发节材的水泥制品;要开发具有隔声、保温、轻便等功能性的水泥制品。

  我国水泥制品从发展初期到研发时期,又经历了推广应用时期到现在的大力发展时期,行业发展一直不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伴随我国水泥制品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将有所提升。未来水泥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会扩大,企业竞争会异常激烈。

  从节约能源法的制修订到目前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力推进与行政管理,都充分说明了能源问题的严重性。毫不夸张地说,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我国原材料特别是水泥制品行业的永恒主题。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水泥制品企业,随着高效除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开发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消除污染,同时还可以吸收处理城市垃圾和各种工业废渣,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我相信,水泥制品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