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乔龙德谈水泥行业2014年发展

更新日期: 2014年03月21日 作者: 齐欣 沈颖 来源: 《中国水泥》杂志 【字体:
摘要:乔龙德指出,2014年全行业要朝着实现利润总额1000亿元的方向努力。对于今年的展望,如果把上半年工作抓好,今年行业整体就不会差。在和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有句话对我深有触动,那就是‘行业好了,企业才能好’。的确,行业如果好了,企业就能够形成平稳增长和协调发展,就不会完全受制于外部因素制约。做好行业的事情全靠我们自己,要把工作细化,关键在于抓落实。

    如何看待2013年的水泥工业情况?如何把握2014年行业的发展脉络?当前面临的困惑与症结有哪些?怎样破解行业发展中的矛盾?日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就此接受媒体采访,依旧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依旧是思维缜密,脉络有序。乔龙德对建材行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语言中充满了智慧的力量,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2013:合力爆发的临界点

    2013年,在全国经济增长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水泥行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达24.14亿吨,同比增长9.6%,利润766亿元,创仅次于2011年的历史第二好水平。乔龙德把去年水泥行业发展归结为四大进步。第一,从长远角度来讲,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已确定了8项创新方案,提出了2016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目标,并已落实具体分工,这项工作是行业的一件大事,已经定论、定调、定案,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第二,节能减排工作成为历年来力度最大、亮点最多、认识程度最深的一年,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协会正在制定实施的行业政策、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企业在思想认识、行动准备、达标措施方面有了明显提升,这一切为今后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行业的自律和协调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中国水泥协会制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水泥行业自律与协调公约》,把行业自律与协调上升到制度的层面,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广大水泥企业在自律与协调方面的理智增强,使这项工作的有效性与历年相比得到充分提升。第四,在遏制新增产能、市场秩序好转、优化存量控制成本多轨齐下、多项作用形成合力之后,行业经济效益从去年年初低谷到中期弹起再到年底回升,逐步走向正常的市场运行轨迹。

    在剖析经济效益提升的原因时乔龙德指出,一是源于市场的拉动,全年水泥用量增长2亿吨,说明市场的刚性需求拉动还是存在的;二是在成本构成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有限,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三是新增产能得以控制,同比上年新增产能减少了100多条生产线,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四是水泥企业通过强化管理、能效对标、降低成本、优化存量,效益有了明显增长;五是各级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与协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乔龙德强调,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市场机制尚未健全与完善,法律制度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协会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格外突出。我们尤其要注意分清市场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区别,分清反垄断和自律协调界限的区别,分清成熟的市场经济和进入市场经济后尚未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的目标一定要清楚,现实实际更不能忽视。竞争与协调都是手段,提升进步与盈利才是目的。市场竞争也要在供需、价格、竞争三大规律方面有较完善的资源配套系统,要有法律法规政策和健全的规则支撑才能站立,而不是名义上打着市场竞争的旗帜,实际上以单纯的价格大战引发的无序竞争叫市场竞争。竞争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行业结构调整,检验竞争的标志应是以行业整体进步作为衡量的标尺。中国水泥协会组织行业认真学习《反垄断法》的同时,对协调工作也应赋予新的内容,在行业能效对标、制度管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工作。

    2013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对行业反垄断调查正在进行,因产能严重过剩引发的经济效益滑坡使行业笼罩着悲观情绪;到年度中期,在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整个行业实现利润仅为2.33亿元,1/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当时,乔龙德果敢地提出了目前水泥行业主要任务就是遏制新增产能和提高经济效益。他不断向政府直面呼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协会应对工作方案,组织媒体跟进宣传。回顾当时的情景,乔龙德说:“即使在那样的困难时刻,我对水泥行业依然保持着坚定乐观的态度。”之后,国家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政策的出台,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以及各地水泥(建材)协会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在优化存量、加强管理的同时,行业自律的理性也大大增强,几种力量终于在下半年这个临界点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并持续爆发。这才是到年终水泥行业回归到正常运行轨道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一举扭转长期颓势的关键所在。看似一切来得突然,实则尽在情理之中。

    当行业乐观情绪普遍抬头,甚至一些企业高层已认为2014年企业利润将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乔龙德却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十对矛盾:由水泥在建材行业中的作用与影响力而引发的思考

    乔龙德身兼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与中国水泥协会会长双重职务。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得他能及时而敏锐地发现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乔龙德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建材行业中,水泥工业无论是从整体比重,还是技术装备水平的角度看都是处于前列。水泥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个建材工业的22.35%,利润总额占建材工业的24%。然而,能耗却占建材工业的73%,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亦居建材工业之首,粉尘排放量约占75%,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55%。作为行业的龙头,其发展水平、经济运行、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建材产业的发展。他认为,不管谁来当会长,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建材行业的进步和发展,第一个就是要抓水泥的进步与发展。

    水泥工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尖锐的矛盾与问题。有些是客观形成的,有些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有些是由于政策不配套所造成的。乔龙德通过缜密思考,总结了当前制约水泥行业发展的十对矛盾。

    一、创新提升式发展与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建材行业的发展战略是要超越引领世界先进水平。一个行业的发展进步离开了新的生产线的建设就无立足起点,新的技术肯定是要在新的生产线中形成的。所以这个行业要超越和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要有新的发展作支撑,但目前现有水平的重复建设达不到创新提升的目的,所以更要控制产能的过剩,这样就形成了矛盾。

    二、研发瞄准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与研发系统的单位技术分割且研发技术储备不足的矛盾。技术创新必须要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们的研发单位和机构,包括技术的掌握都是分割的,研发的技术力量不足且无法形成合力,所以这又形成了矛盾。资源分割、机构分割、技术支撑点分割与行业科技形成合力的发展方向不匹配。

    三、行业走高标号减量化的发展道路与应用标准制定是分割的,提高水泥生产质量,发展高标号水泥或者特种水泥走减量化的道路应该是对的。但是现有的应用标准不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割,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现在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行业发展与国家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长远的根本的问题步履维艰。现阶段,现有水平的重复建设亟待遏制。从长远看,应用标准问题解决得越早,对化解行业产能过剩越有利。减量化是个目标,但是减量化的真正路径还没有出现。

    四、优化产能的目标与目前的路径狭窄、潜能挖掘程度有限之间的矛盾。由于实现优化产能、优化存量的路径狭窄,挖掘潜力有限,所以企业在优化存量的工作中,无论从精力上、时间上还是从投入的财力和物力方面都不太够,尽管优化存量我们也喊了好多年,但是步子很慢。如果能把现有的32.9亿吨产能进行优化,其效益是无量的。优化存量还缺乏系统的设计,缺乏路径,实施非常艰难。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与缺乏根治技术和有效政策支持进程缓慢的矛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节能减排,无论是环境治理需要还是达标需要,可能要关停的企业很多,政府将越来越加强约束性、引导性、限制性地推行节能减排方略,对水泥企业实施更大的动作。目前北京、河北等地已经开始行动,会砍掉一大批难以达标且规模较小的水泥企业。现在既要推进节能减排但又缺乏根治的技术和有效的政策支撑。氮氧化物排放目前通过技术工艺的进步解决的减少排放不占主体,而脱硝虽然是个好办法,但还不是最理想的办法。关键是要治本,但现阶段不推广达标更没有办法。没有治本技术的突破,造成了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紧迫性之间的矛盾。

    六、有序市场的经济运行需要规则但尚未形成与建立规范,造成需要与无序竞争的矛盾。现存的问题是优质不能优价,竞争缺少规则,容易形成无序竞争。市场竞争应是多方面的,包括产品质量、实物消耗量、排放量、成本等,仅落实到价格上,就不是公平竞争,在成本构成中,因区域、生产条件不同,有很多不可比因素。

    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增加产能集中度,推进兼并重组与地方政策、利益导向冲突的矛盾。目前企业数量仍有3500家,既不利于资源能源效率利用,也不利于提升管理与效益。近几年来,兼并重组仅在大企业中推行,总体进展缓慢。既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要增加集中度,但在政策、观念、利益导向方面却有很大阻力。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