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中国产业发展的相对极限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更新日期: 2006年07月26日 【字体:
    窦志达
 
    按:中国2005年的钢材产量、汽车产量、石油产量分别为3.7亿吨,570万辆和1.8亿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9倍、12倍和0.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2005年比1985年增长了3.7倍;可见国民经济的扩张与各产品、各行业的扩张是不同步的。受市场、资源、环境的影响,有些产品或行业的扩张速度高于GDP的速度,如过去20年的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有些就达不到GDP的平均速度,如中国的石油开采业;现在的问题是,按照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中国的人均GDP还需要扩张5倍,但中国的钢材是不可能扩张5倍了,中国的煤炭产量也不可能在2005年年产21.9亿吨的基础上扩张5倍了,实际上现如今相当多的中国工业产品及行业都不可能扩张5倍了,那么GDP扩张5倍的任务怎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怎么实现?本文从产业经济增长的相对极限分析了中国主要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出结论:中国的工业化将在2015-2020年间基本完成,中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将在2040年前后基本实现。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现实中任何一种产品、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受资源、环境及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有相对极限的,当一种产品或行业的发展到达或接近相对极限时,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将趋于停滞,或以很低的增长速度(如3%以内)维持性发展;其生产要素将发生向其它行业或产品流动的趋向,尤其是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如农业、工业、建筑业),在离相对极限较远的时候可以创造和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如过去2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当接近或达到相对极限时,其发展就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不是发展的停滞,而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规模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提高,由国民经济中的领涨行业变为相对滞涨的行业;由占GDP份额的逐步扩大到相对稳定、进而逐步缩小。2005年中国人均GDP约1700美元,按照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人均10000美元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再放大5倍即可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6%,依此推算实现我们的梦想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不过这种推论只考虑了时间的因素,没有考虑各产业增长的潜能和相对极限。因为国民经济由若干产业组成,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是、也不可能是各产业同比例的放大,有些部门受资源、环境的影响,已经没有扩张5倍的潜力了,如中国的粮食种植业不可能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放大5倍(那将是目前全世界的总产量!),为了较为合理的预测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及结构,在这里对中国现有产业进行了简单的产能预测和分析。
 
    结论一:中国的工业化将在2015-2020年基本完成
 
    关于国家工业化的标准目前学术界有很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通俗易懂。我认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当几乎所有的工业品的生产都达到相对极限时,从长期趋势看,工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中突出的领涨行业了,工业化就基本实现了,以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将开始正常地下降,就像现在的农业一样。工业化不是工业发展的停滞,而是升级,由规模扩张转入效益提升,由吸收劳动力转变为释放劳动力,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占GDP的比重开始正常地稳步下降。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对工业产能相对极限的分析上。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标准,工业分为三大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主要是煤炭、石油、金属矿。“煤炭工业”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工业,2005年的产量是21.9亿吨,过去25年增长了2.53倍,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能再增长2.53倍了,中国的资源、环境承受不起年产55亿吨煤,经专家确认,中国煤炭的极限年产量不会超过40亿吨,也就是说无论GDP增长几倍,煤炭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就是煤炭工业增长的极限,这样一来,按过去25年年均5.17%增速计算,预计12年后我国煤炭工业就到“项”了,之后煤炭工业的发展将主要是产能的集中和效益的提高,煤炭的产量将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与产量相对应的增加值的增长就趋于停滞了,这不是煤炭工业不发展了,只是发展的方式变了,不以增加GDP为主了,而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了(比如煤炭工人的数量大幅减少,但煤炭产量不减),不过从GDP增长5倍的要求看,煤炭工业是担当不了多少的;2005我国的石油产量约1.8亿吨,过去25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1%,实际上石油产量的增长与农业产量的增长情况差不多,早就步入“相对极限”的行列了,今后也不可能达到与GDP同步增长的要求了;我国的金属矿可开采储量有限,在未来也与煤炭情况相近,不可能实现与GDP的同速增长。总之,我国的采矿业在未来15年内将步入相对极限阶段,GDP增长5倍的重任是担当不了了;
 
    相对于采矿业而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要广阔的多,不过其中的水泥、钢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相当多的行业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大了。2005年我国水泥产量为10.5亿吨,过去25年增长了12倍,目前我国水泥产量是日本的10倍以上,人均使用量也高于日本,从过去20年日本水泥使用量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判断,在国民经济比较成熟的阶段,一个国家水泥的正常年使用量是相对稳定的,大约每亿人口7000万吨左右,由此判断中国的水泥产量离相对极限的距离不会太远了,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尚有很大空间,所以中国的水泥产量也许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再翻一番的可能性很小,过去25年中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0.9%,依此计算中国水泥产量将在2012年之前到达相对极限;冶金工业是我国过去25年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2005年我国生产钢材3.7亿吨,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钢材产量受各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大,并不随着GDP的增长不断增长,如日本的钢材产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增长迅猛,但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即达到1亿吨)基本就到“顶”了,其后的发展只是效益的提升,品种的改善,对整个GDP的直接贡献率就趋于下降了。从市场需求看,日本虽然生产钢材1亿吨,但纯粹国内市场消化的只有7000万吨左右,其余的产量实际上以钢材、汽车、船舶等重工业品的贸易方式转移到国外了;美国钢材产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到“项”了,近30年来美国市场每年钢材容量大约是1.7亿吨,其中70%是自己生产的,30%以钢材或钢产品的方式从国外进口。以日本和美国为标准计算,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成熟阶段一国内部钢材的饱和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大约是年人均0.5吨左右,依此推算,我国钢材的极限产量是7-8亿吨,由此推断我国钢铁工业再翻一番就是极限,按过去25年年均增速11%计算,将在2015年之前到顶;从纺织服装业看,经过改革开放27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纺织服装业在国内已经基本饱和了,相当多的纺织服装要靠国外市场消化,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初级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该行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加上国际市场的限制、低收入国家的产业承接,各种因素综合决定了这个行业在我国大发展的时机已经过去,未来实物量的增长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了,最多还有翻一番的可能,肯定在2015年之前到达相对极限;从产量上讲,我国的家用电器年产量大部分已据世界首位,人均产量已接近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不过我国家电的自主知识产权很少,关键原器件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所以这个行业内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价值量上讲,也许还可以翻两番,即使这样,也将在2020年之前达到相对极限;机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高级产业,以汽车为例,从国际上看,汽车产量也是存在着明显的相对极限的,如日本汽车年产量近20年来就稳定在1100万辆左右,其中出口500万辆;多年来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稳定在1400万辆左右,另外还有500万辆的进口,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成熟阶段,每亿人口所能吸收的汽车年产量约500万辆,由此推断中国人口13亿,汽车的饱和年产量是6000万辆,不过受中国人多地少因素的制约,如果未来汽车燃料仍然以汽油为主的话,中国汽车市场可能容不下6000万辆的年产量,如果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的话,中国的汽车产量也许还有扩大8倍的潜能,无论怎么算,中国汽车的极限年产量也许不会超过4000万辆,按过去25年年均增长14%计算,也将在2020年前后到达相对极限。制造业还包括印刷业、家俱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业、飞机制造业,等等,为了节约篇幅,这里不一一综述,但从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情况看,除少数几个高技术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外,大部分已经没有增长5倍的空间了。
 
    我国2005年发电量为24747亿度,人均产电约1900度,按照工业化国家人均年用电量7000度的标准计算,还可以增长2.7倍,按过去25年年均增长8.8%计算,还有15年的增长期,其后也不可避免地要进入相对极限状态,不过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个产业,电力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发展前景要比采矿业和制造业光明的多。
 
    从上述简单分析看,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将在15年之内达到相对极限产量,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将在2015-2020年间基本实现。
 
    结论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将在2040年前后基本实现
 
    从各国发展的历史看,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GDP实体部分的增长将大大放缓,但GDP价值量的增长反而更快了,GDP的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服务业的比重将迅速提升,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如日本的七、八十年代,韩国的九十年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汇率的变动,二是产能的转移,三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局限性。在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也会出现日本、韩国的情况,这是经济发展共同规律决定的。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60%以上,为什么发达国家各国资源条件不一样,地理位置不一样,但产业结构都趋于一致呢?因为任何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需求客观上都存在着相对极限的制约,当主要的实体经济部门都到达相对极限时,国民经济发展的力量只能往虚拟经济领域集中,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解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也只能向第三产业集中,形成第三产业的不断膨胀趋势,这是产能转移的必然结果;
 
    从汇率变动的规律看,世界上后发达国家的本币与美元的换算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呈现“贬值-平稳-升值-稳定”的阶段性。其中“贬值-平稳-升值”时期为工业化的进行期,汇率表现为不成熟经济的汇率,期间以本币计算的GDP与以美元计算的GDP增长曲线不一致,在开始阶段,由于对外引进技术需求强烈而有国际竞争力的、可供出口的产品有限,国家只能采取贬值的方法,而本币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算的GDP下降,这与同期因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而加速GDP增长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当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定位置后,汇率有了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此时用美元反映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情况可能接近,但用美元反映的GDP总量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本币的实际币值被大大低估了;当部分国民经济行业的发展达到国际水准,出口产品有能力“挤占”他人原有位置的时候,汇率进入升值阶段,此时用美元反映的GDP增长率可能高于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只有当国民经济发展成熟,基本不存在“后发优势”时,汇率才进入稳定期,即成熟经济的汇率。也只有在这时,本币与美元反映的GDP趋向才有可能一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按当时360:1换算的日本人均GDP约为美国的1/3,约10年后,以美元表述的日本人均GDP迅速达到美国的水平,并不是日本经济在这10年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爆发性增长,而是因为日元对美元升值了接近4倍,其实日本经济真正发展的时期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就基本上成熟了。中国的情况与日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国在1994年以前为本币贬值阶段,1994-2005年为相对平稳阶段,2005-2020年为长期升值阶段,之后将进入相对稳定期,从整个过程看,比日本晚了30-40年。在本币贬值期,尽管以本币计算的经济增长率很高,但一换算成美元就被“吸收”掉很大一块,如1980-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由2.52:1变为8.8:1,期间的经济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为10.1%,换算成美元就下降为7.6%了,这就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翻两番”为什么那么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低水准的汇率平稳期,由于参与国际交易的各行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实际上是以“国际民工”的身份参与国际交换的,在国际市场上被剥削的很惨,参与国际交换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国际市场价值,尽管这一时期以美元计算的经济发展速度与现实接近,但总量相去很远,远不能反映实际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升值阶段,由于贸易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国际贸易对象要求升值压力加大的作用,以美元计算的GDP总量增长速度可能高于以本币计算的情况,如2004年、2005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7.7%和17%,高于实际增长速度7.6个、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还将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出现。在我国汇率步入长期升值阶段后,以美元计算的GDP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要素、生产成果的自由流动,进而促成世界价格的趋同。目前实物型的生产成果相对实现了“自由流动”,全球商品出现了价格的趋同性;如中国可以通过服装的出口拉低美国服装市场上的价格,实现中国国内市场对美国市场价格的影响;但相对于实物产品而言,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更多的制约;中国服务产品价格很低,但这种价格传导不到美国,对美国服务产品市场的影响很小,如在美国100美元吃到的中餐在中国可能20美元即可,但这种服务产品的供应难以实现从低成本的国家向高成本的国家流动,所以工业化国家服务价格上升是永恒的主题。由于GDP是以价值计量的,价格的上升必然反映在GDP的膨胀上,所以在经济成熟阶段,第三产业的价值量总是上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日本,韩国都是这样,中国也不可避免会是这样。
 
    据估算,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2010年为42-43%,2015年为45%,之后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发生根本转变,实体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将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进入长期上升轨道(至少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在2020年前后出现质变,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即2040年前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5-70%,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基本完成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使命。
 
    通过观察世界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轨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国民经济实物量的发展与价值量的发展是相互脱节的,价值量的增长总是领先于实物量的增长,而且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完成这种领先的差距逐步加大,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实物量的增长趋于停滞,但价值量的增长有时还有加快的趋势。这种现象干扰了人们对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时间的准确判断,如日本经济实物量的高增长是50-70年代,但日本人均GDP迅速达到发达国家前列的时间是80-90年代,那么,应该以那一个时间为标准反映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呢?中国经济实物量高速增长的时间为1980-2020年,但中国经济(以美元计算)人均GDP大幅增长的年代将是2020-2040年。 
 
    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终于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补充说明:工业的发展实质上是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所以实物量的增长是根本,在本文的分析中之所以主要用实物量而不用价值量,主要是因为价值量的统计受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影响太大。 
 
来源: 光明观察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