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由点到面是稳中求胜的现实对策——如何打好“去产能”这场歼灭战(七)

更新日期: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2016年,“化解过剩”无疑将是水泥行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何种方式“去水泥产能”,是全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们相信,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的方式,先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全面推开,这样比较稳当。
    回顾2015年,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脚步扎实,很多省市地区和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工信部的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全年淘汰水泥产能3800万吨。进入2016年,政策更明确,步履更要稳健,化解产能过剩如何向纵深发展?
    工信部2015年12月24日召开的2016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在水泥行业,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这项工作开展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之下,没有现成的成熟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审慎稳步推进。
    新年伊始,一些省市传来“去水泥产能”的强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新疆将重点清理“僵尸企业”,解决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库存过高问题。河北省1月8日提出“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到“十三五”末,水泥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减法”、“除法”,对“僵尸企业”停止补贴和保护,实现市场出清。
    大型国企、专业人士日前亦有呼声与动作,显示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决心与信心。
    虽然呼声甚高,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马上在全国全面铺开肯定是不合适的。
东南西北中,每个区域,每个省市,水泥产能过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产能产量不同,过剩的比例不同,有的重,有的轻,需求不同,企业不同,形势复杂,具体情况千差万别。
    同时,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制约,在“去产能”这场歼灭战中,不能只顾刮“破产风”。去产能,是2015年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的五大经济任务中的第一项,而产能出清则将涉及“僵尸企业”的关停并转。不能全国一个模子、一个步子同时进行,从实施的方式上,要做一些创新,要采取更好的方式来推广和普及。
    凡事讲究方法。根据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在基层、在局部试点,有利于规避风险,有利于科学决策,也有利于赢得支持,而得到推广的便利条件。
    应选择个别城市或地区先行启动工作,探索积累经验,通过试点,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可行、值得推广借鉴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模式,再向全行业和相关行业推广。
    寻找合适的试验田,试验培育出种子,再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把从试验中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广到全国有需要的各个地方。
    试点过程中,对于矛盾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试点,要科学组织,根据化解过剩产能的需要和试点条件,灵活设置试点范围和试点层级;鼓励地方和基层结合当地行业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进行积极探索;确保风险可控;加强统筹部署和督查指导。
    在试点初期,一些地方协会和企业会有顾虑,担心影响企业利润和当地水泥行业的经济运行,有的人可能产生对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总体积极性不高,担心矛盾纠纷显化的心理。
    在一些省市或地区,水泥行业曾是一方经济的主力支柱,化解过剩产能,必然牵扯利益关系调整。如何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分类指导,分类处理?如何引导行业企业讲大局、顾大局、明大势,正确看待局部利益关系调整,坚定“去产能”的决心和信心,形成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的行动自觉?
    有关部门要进行指导,答疑解惑,传达政策,消除其畏难情绪和思想顾虑,增强做好“去水泥产能”的信心和决心,思路更加开阔、工作更接地气,意识更为强烈、行动更为主动。
    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先在点上取得突破,建立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再蔓延辐射到更多领域和地区,可以减少和消除阻力,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留出后续完善的空间。
    如何选择试点?将来有了试点,如何推广?如何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这些具体的问题,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智慧。
    要取得“去水泥产能”这场歼灭战的全面胜利,需要统筹领导的指挥艺术,通力协作的合作意识,攻坚克难的顽强毅力,因地制宜的灵活方式,开拓进取的创新观念。
    试点有望在新的一年产生。我们盼望,水泥行业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由点及面,稳中求胜,全行业以愚公移山之“志”,以不懈创新之“智”,下好全国一盘棋,与中央精神精准对接,完成“去产能”的任务。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