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专题

  • 暂无资料

我的六年

更新日期: 2016年03月25日 作者: 黄方超 来源: 中建材韶关有限公司 【字体:

    过完2016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接到股份同事关于“上市十周年”的约稿短信。心里微微一颤,“一晃都十周年了”。再一合计,自己从毕业加入中国建材至今,一闪念的时间,也都已经快六年了。
 
    2010年6月1日,我从人大西门坐上“特5路”公交车,到三里河路甲11号报到,正式入职实习,成为投资发展部的一名新兵。迎接我的,是前台一颗大大的棒棒糖。在股份的第一年,印象最深的一份工作,是绘制股权结构图,繁琐、细致、不能出错。不同的业务板块用不同的色块标注,从股份公司到大区产业平台,到省级区域公司,最终到基层工厂,结构图中的持股比例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小五号字体、A3纸彩色打印——有种恢弘和庄严感。

    没想到的是,在其后近6年的时间里,我竟然将“股份公司——产业平台——区域公司——基层工厂”这条线逐个走了一遍。
 
    2011年5月,公司正式确立对西南三省一市的战略重组计划后,我开始成为了庞大战略构想运转中的一颗螺丝钉。2011年5月至7月,密集的尽职调查全面铺开,频繁的出差成为常态。在协调、安排了4个批次,累计15个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后,同年8月1日,“联合重组项目工作组”正式组建,作为“中期谈判组”的成员,我与另外几个小伙伴正式进驻成都,从“北漂”变成了“西南漂”,一漂就是5年。
 
    网上有句著名的鸡汤叫做“未来的你,肯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说“感谢”太矫情,但回想2011年8月到2013年9月那段并购项目最集中的日子,“不后悔”是真的。成都四面环山,尽管有天府之国美誉,但常年多雾,加之没日没夜的项目推进,每天早上出门像黄昏,结束工作已凌晨。审计师、评估师、专业律师以及我们自己的业务组,是我工作的直接沟通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信息密集并且陌生,谈判组的几位主要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谈判专家,而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将4个尽职调查组的4份报告,总结、提炼、浓缩成一页纸的谈判材料,参与谈判,并在谈判中随时调集数据提供支持。“烧脑”是一种常态,但每天临睡前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则是我最为珍视的收获。2年时间下来,完整参与共计39个并购项目,合计92家目标企业,近10万字的项目复盘总结,从只在书本上知道“并购是一项关键战略工具”,到可以完整地协调、推进一项并购案的完成,这是我个人成长的“黄金时代”。
 
    2014年上半年,西南区域的联合重组逐步进入收尾阶段,2014年7月1日,我正式结束了西南水泥历时2年11个月的联合重组工作,加入了贵州西南市场营销部。选择继续深入一线的基本初衷,是考虑到“收购只是一项战略工具,收购后的运营与获利,才是战略意图的实现,因此我想寻找一个关键绩效环节,作为横断面切入,观察并购后的运营与管理。”从一个熟悉、上手的领域,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又是一个摆脱心理舒适区的过程,但友善、开放以及高执行力的团队,让焦虑很快消散,工作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尽管出生于浙江,但我“从未如此接近生意”,从价格体系、商业授信及重大合同的管控,到真真切切与经销商的沟通、碰撞,到深入一线拜访村村寨寨中的门店、砖厂,农民自己家的修房工地,真实的商业世界,泥泞混乱中沉潜着规律,灰头土脸也自有其中的乐趣。
 
    2015年7月,一个偶然的契机,开始兼任遵义地区一个基层工厂的销售负责人。于是,每周开始往返于贵阳和一个叫正安的小县城。从站在区域公司角度的“管控”,到基层工厂直接负责业务的“带领”,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体验。最直接的感受——压力特别真实、硬邦邦地存在着,“量、价、款”考核白纸黑字悬在头顶,来不得半点含糊和退路;团队建设、同业协同、渠道管控、市场开拓与维护都不能偏废。上天眷顾,在经历了7、8月份雨季的低谷之后,9月份销量开始出现转机,10月份、11月份销量开始猛增,创造并刷新了工厂技改以来的最佳销量记录。脸皮一厚,容易对成绩做主观上的归因,但这种由低谷突围的经历,留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团队的宝贵”。市场困难,大家一样,我们有困难,别人更困难,“不干最困难”,关键是“事在人为”,人往往是事成与否的关键所在。
 
    人对时间的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存在加速度的,这些年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快得有些抓不住。奔波忙碌,狼狈与疲劳是常态,更何况接触的东西本身就是一堆“灰灰”,时常有灰头土脸的焦虑感。对抗焦虑,我有两个工具,第一是工作日志,从2010年开始坚持到现在,第二是保持高强度的阅读量。日志特别方便记录“工作流”,并且让自己的得、失有迹可循,方便进行复盘;阅读,尤其是“非虚构”作品的阅读,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处在严谨、开放并且成体系的状态,而不是灾难性的碎片化的瓦解。我很庆幸自己对这两个习惯的坚持,未来更会一直坚持下去。
厚着脸皮回顾了自己出入职场到如今的6年,也谢谢大家读完。我相信任何经历都是滋养,并不是哪些经历就要比另一些强,只要你在经历的当下,真实干,会总结,懂发散。未来对于我,不确定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这原本也应该是真实世界的常态,但我并不畏惧。
 
    最后,真诚地感谢中国建材,这家我从毕业一直工作至今的公司,感谢您广阔的平台,包容和接纳的精神;也要感谢我身后的家人,你们为我付出了更多,眼眶湿润,时常思念,唯有扎实靠谱,保持不停止地进步,方能不辜负。

    最后,愿您愿我,前程似锦。
 
    (写于由贵州西南调任中建材投资之际)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