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中国建材扩张无度尝苦果 排污超标处罚太轻屡犯事

更新日期: 2016年04月29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字体:

  扩张无度尝苦果 污染处理罚太轻
  排污超标超过百条处罚太轻屡屡“犯事”
  作为目前水泥产量世界第一的行业龙头,中国建材背后是上市以来一路兼并重组的逾300家水泥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而本就属于高污染行业的水泥业,在粗放式兼并发展下,环境管理成为中国建材一直无法摆脱的问题,旗下公司多次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屡上监管记录。近日,中国建材子公司因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被环保部列入2015年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典型违法案例。文件显示,中国建材旗下重庆市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其废气自动监控设施上私自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被当地环保部门处以5万元罚款,实施人陈某被行政拘留5日。该企业称,当日因排放污染物浓度较高,担心数据超标受到行政处罚,对自动监控设施采样管线进行了破坏,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而通过查阅历史信息发现,这并不是该企业首次对自动监测数据造假。去年11月,该企业曾因改变自动监控设施数据传输线路而被处以10万元的罚款。但这只是中国建材关联公司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网站上市公司环境表现一栏,中国建材这家水泥行业龙头央企,共有102条环境监管记录。这使得中国建材在1154家被监测的上市公司中,长期占据着环境监管记录数量前列位置。
  中国建材,中字头大国企。细细看来,又是一路兼并300多家水泥企业的龙头公司。作为世界第一的水泥生产大厂商,偶然出一些污染问题,在所难免,但是多次数、多地点、多种类的污染,已经到了“屡教不改”的地步,着实让这个中字头大企业蒙羞,也让多地区的老百姓受害。从我们看到的材料看,处罚过轻或许是屡次犯规的原因之一,因而,还需要环境执法部门认真执法,按最高惩罚度执法。另一方面,水泥生产的“野蛮生长”,已经让这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污染屡屡发生,再次凸显了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所以,支持实体经济不是对一切行业都支持,对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的产业,不但不能支持,还要适度予以压缩。此外,产业的技术升级、环保升级,也需要大做文章。盼望走过水泥厂时不再感受到“乌烟瘴气”,而是能有一片蓝天,那时水泥厂就不再是环保“公敌”了。
  勇闯天下企业快发展扩张无度终于酿苦果
  据媒体报道,靠收废品起家、后在纺织业迅速崛起,创新发展“苏南模式”并登顶苏州首富的陈建华,近日传出被带走调查,这个曾经代表了中国商人白手起家传统、因创新发展“苏南模式”而在财富上登顶苏州的人,或将黯淡无光。尽管被带走前陈建华坐拥200亿身家,连续多年成为苏州首富,但中旺村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陈建华从做瓦匠、收废品起家的故事。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他旗下的织造厂盈利1000多万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万元。以后,他在产业上不断扩张,甚至演变成盲目的扩张。2003年陈建华成立恒力集团后,2004年收购吴江同里湖度假村酒店,2006年收购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公司,2007年开始涉足房地产。恒力集团的扩张路径从主业化工及相关配套行业,到热电、金融、酒店、房地产、白酒,这样的行业选择在江浙地区特别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中颇为常见,如华西集团、航民集团等,选择的都是低门槛、投入大、利润率较高、处于下行态势的行业。另一方面,陈建华开始走出苏州吴江,将业务拓展到宿迁、南通、大连。也就是这个过程,给陈建华如今的沉浮埋下了伏笔。
  陈建华最终有何问题,恐怕还要等司法部门的结论。我们想要说的是,英雄不问出处,但衰败也无论豪门。本来,第一桶金之后大举发展,既符合规律,又彰显能力,陈建华和他的公司也不例外。但是,扩张需有度,发展要有序,如果忘乎所以,如果认为做得“够大”就不再有危险,那只是一厢情愿。从国内外看,做得快而大的企业,并不一定是百年老店,相反,有些企业面对市场反而轰然倒塌,如庞然大物安然公司,如胶片巨头柯达公司,等等。前者以违规造假被主管部门查获,大厦顷刻倒塌;后者在技术进步面前坚守旧产品,最终不得不出局。而这两类错误,大概对所有大肆扩张的企业都有警示。面对法律法规红线,企业必须坚守原则;面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企业要跟得上步伐,更要敢于取舍,及时进行转型升级。
  壳公司抢手坐地起价市场杂乱需有序引导
  “一壳难求”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奇观,如今,甚至疯狂到跟壳公司老板见面也要价千万。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都在找壳,不少壳公司因此待价而沽、坐地起价。事实上,壳资源交易确实火爆。据媒体报道,A股约47家具备壳资源潜力公司,自3月份以来股价普涨约四成。业内人士表示,今年3月份以来,各路资本爆炒壳资源,导致一些垃圾壳公司、僵尸企业股价被炒上了天。多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壳资源遭爆炒的背后,是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推出未达预期,大量中概股正处在回归路上,叠加企业并购重组增多,僧多粥少局面导致壳资源供给吃紧、壳资源生态畸形。还有壳公司股价4天涨超10%,壳公司坐地起价加价2亿。壳公司市场真的好“疯狂”。
  中国资本市场的壳公司何以能如此受宠?而且长时间如此,似乎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从长远看,似乎人人都知道应加快推出注册制,尽快缓解上市公司资质的稀缺性,同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挤压垃圾壳、伪壳的存在空间。物以稀为贵,壳资源价格扶摇直上,说到底还是上市资源的奇缺。而另一面,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似乎没有解决上市公司资源的短缺。原因也很简单,新三板流动性差,每天成交额仅有几个亿,解决不了企业的融资或再融资问题,成了“鸡肋”。因而,在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未能预期推出的情况下,何时推出也未有时间表,而IPO排队的漫长时间成本让一些公司耗不起,借壳无疑是最好选择。此外,大量中概股正在回归的路上。不借壳何以为路?既然乱象频出,有关部门急需做两件事,一是让借壳市场公开化、市场化、规范化,二是加快新渠道的建设,如新三板,需要加强市场交易运作,加快降低投资门槛,加速分层安排。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