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学者发出警世预言 2007年中国经济将现生产过剩

更新日期: 2005年08月01日 【字体:
    三年投资过热积聚3万亿贷款风险
 
  一座座刚刚落成的工厂热血沸腾地杀向市场正欲大显身手,却愕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已经巨变,市场上出现了极大的供过于求。由于接不到足够的订单,银行的贷款无法按期清偿,还散发着机器新涩味道的工厂们一个接一个陷入了破产倒闭的窘境。
 
  这是一个真实的预言。预言说,这种场景将会发生在2007年。
 
  “今年、明年两年宏观经济都没大事,要有事就是2007年。我们对2007年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有所警惕。因为2007年会出现生产过剩。”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7月30日在出席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宏观预测会上发出了警世预言。
 
  在王建看来,本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重工业的投资带动。重工业的建设平均周期是5年,从时间序列来讲,这轮投资起于2003年,到2005年,土建建设阶段已基本过去,下一阶段将主要进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生产,而2007年将是本轮投资高峰的收尾期,将会出现大量的生产能力投放的状况。但是由于目前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被投资需求拉动的,而其背景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居民主体消费需求的下降,这样就会在投资高峰过去后形成产出高峰,形成需求屏障,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循环关系的断裂,其现实的表现就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本轮投资有两大特点,一个投资的量非常大,二是这一轮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主要以非国有投资主体为主。”王建分析说。
 
  如果假设2003年到2007年的投资增长率平均速度为20%的话,这一轮投资的总投资额将达到35万亿人民币,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从1986年到2002年16年来投资的总和。有关统计显示,在2004年的总投资中,65%来自于非国有投资主体。2005年一季度,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继续攀升至71%。
 
  “投资总量大,而且投入产出比高,这一轮投资到底能释放出多大的生产能力?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王建不无担忧。
 
  事实上,这种生产过剩的征兆在今年已经有所显现。
 
  曾经持续上扬三年之久的钢材价格从今年4月初开始一路下跌,进入5月
 
  后更一发不可收,到六七月依然没有明显的止跌现象。目前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已经降到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以下,板材价格跌幅同样也是近年来罕见。与钢材同样命运的水泥,其价格也在下掉,据发改委统计,目前全国约有4400多个水泥企业,今年一季度,已经有1900多个企业是处于亏损和微利的局面。
 
  “缺煤缺电”一直被作为我国近两年能源短缺的代表。但是,2004年我国的煤炭产能增加了2亿吨,2005年还会继续增加2亿吨产能,根据有关部门估计,今年对煤炭需求约1.8亿吨,也就是说,煤炭紧张的局面将在今年得到全面缓解,而2006年将极有可能会出现煤炭过剩的局面。同样,根据发改委的统计,2005年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而英国的全部装机总容量是8000万多千瓦,我们仅用一年时间就达到了英国总电力的需求量。根据已经上报的电力在建能力,到了2010年,我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是9.4亿千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供电能力国家。
 
  本轮投资有别于以前投资高峰期的一个特点在于,在过去的投资高峰当中,我们也投出了许多没有效益的项目。但因为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投资的约束不强,所以出现了对投资的不负责任。投资以后,产品不对路,产品滞销的情况,比如,在“八五”期间,发改委有一个统计,45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三分之一好,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在微利和亏损的边际线上。
 
  “但是这一次是以非国有投资主体为主,而非国有投资也要从银行贷大量的钱,数据显示,在近3年当中,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比重是42%,如果是这样,将近有3万亿的贷款被非国有企业拿走,那么如果非国有企业投资出了问题,投资的产品卖不出去,贷款还不了的时候,怎么来解决?政府不可能再像当初那样拿钱去维持、支持企业在亏损和微利的状态下运转,企业不得不倒闭。企业一旦倒闭就会牵涉到国家的银行体系,这样通过银行体系,就可能使生产过剩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王建认为。
 
  “以往在宏观调控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供给不足问题,未来几年我们则可能要首次面对生产过剩问题,我们还缺乏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这是对中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新挑战。”王建说。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