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前经济运行特点与走势

更新日期: 2005年11月21日 【字体:
    经济日报消息:
 
  经过2002—2004年的加速增长之后,2005年我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GDP增速呈现高位趋稳态势,就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物价水平稳步回落,财政金融平稳运行,整个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以及贸易顺差过多等新问题。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主要是贸易摩擦加剧并呈常态化,石油价格高位徘徊,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增长可能放慢等。
 
  综合分析,今明两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预计经济增速将保持在9%左右。明年宜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好“十一五”开局基础,努力延长这一轮经济稳定增长期。
 
  对我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从GDP、投资、消费需求与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动态看,我国经济运行已从2003年四季度的增长高峰回落,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主要表现是:首先,GDP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稳定在9.2%—9.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已分别回稳到11%和8%左右。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从去年的45.7%回落为今年1—8月的20.7%,这种下滑带有合理回调的性质,且比年初有小幅度上升。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4年一季度47.8%的增长高峰大幅度回落后,今年前9个月基本稳定在27%左右。投资结构继续调整,房地产、钢铁、建材、石化和电力等行业投资明显回落,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采掘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增速加快。第三,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前8个月实际增长基本稳定在11%左右,略高于1996年以来10%的平均增速。第四,物价稳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04年7月5.3%的短期高峰回落到今年8月份的1.3%,1—9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稳定在4.4%。
 
  目前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态势说明,这一轮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明年乃至以后几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仍然较大。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因素:
 
  一是国内民间投资日趋活跃。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达到27.4%,比年初回升3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累计增速只有11.7%,而去年同期是57.8%。此外,今年1—7月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3.4%。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增速并没有大的下降甚至还有回升,表明国内民间投资增速迅速提高,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有涨有落,出现一些新态势。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今年1—8月,中西部地区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青海的工业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东、河北、天津的工业与投资增速也大都高于南部沿海的广东、浙江等地区。虽有部分省区市经济增幅回落,也有部分省区市经济增速加快,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三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即使面临新的纺织品配额限制和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保持。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收缩性或不利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性收缩因素相继显现;工业增长景气回落的行业范围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进口需求会减少。
 
  综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预测,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不易明显反弹;如果调控得当,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很小。预计2005年经济增速为9.2%,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投资增幅略低于去年,消费实际增长11%。预计2006年经济增速为9%左右,消费价格涨幅低于3%,投资增幅可能略低于今年,消费增幅会略有提高。
 
  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一)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凸现。钢材、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引起价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上升。2005年1—9月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3.1%。目前工业企业库存水平上升过快。从2004年3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均在20%左右,6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已达到11549亿元。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投资和工业增速回稳,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
 
  (二)国际高油价的冲击。国际油价变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普遍认为低油价的时代已经结束,高油价的时代已然来临。据分析,国际油价区间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桶之间。目前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粮价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下降。二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三是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刺激作用减弱。
 
  (四)今年以来,贸易顺差大幅上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叠加,国际收支出现明显失衡。
 
  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打好开局基础十分重要。鉴于经济走势趋稳,宏观经济政策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力度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注意做好预调和微调。明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可定为:经济增长8%,消费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重视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切实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发展的重点转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上来。
 
  (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适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趋势,明年宜进一步强化稳健财政政策信号。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大规模削减或停发建设国债,保持现有赤字规模,适度增加预算内投资。二是较大幅度削减建设国债,少量缩减赤字,预算内投资规模不变。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需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意控制政府投资和自身行政开支,增加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经常性支出,保证公共财政资源向贫困群体和亟待加强的社会薄弱环节倾斜。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税收体系,推进企业所得税并轨,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物业税、资源税、消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逐步减少现行过多的财政层级,研究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缩小专项转移支付,拓宽规范的财税收入来源,满足各级政府正常的公共开支需要。
 
  (二)货币政策应继续维持稳健基调,加快各项金融改革
 
  为延长经济增长的平稳期,并考虑发展直接融资的需要,货币信贷宜保持适度增长,增幅不宜设定过高。
 
  近期宜着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信用制度,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存款户的利益,激励贷款经营活动。同时,以发展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为重点,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改革企业债发行审批制度,简化手续,并适度扩大债券利率浮动上限。
 
  多管齐下,建议遏制外汇资金过快流入,并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
 
  在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方面,建议适度放松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用汇限制,提高限额标准,简化审批手续。支持各类企业“走出去”,特别对购并战略性资源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三)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完善粮食市场稳定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补贴规模宜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并增加对良种、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的补贴。落实对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玉米出口,控制小麦进口的数量和节奏。整顿农资市场,防止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以缓解县乡财政收支矛盾。
 
  尽快制定分地区的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下气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保障被征地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利益。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开辟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整合财政现有各项支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发展农村正规金融,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改革试点,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资金投放,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四)加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进出口结构
 
  建议从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入手,逐步加快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定价和税费改革,以遏制滥用资源、低价出口倾向。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改革时机宜慎重选择,但久拖不决可能代价更大。
 
  在出口环节,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可继续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和加征关税,在条件成熟时以加征出口资源税代替退税政策,加大对出口结构的调节力度。在进口环节,对国内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设备进口,应调整用减免关税鼓励投资设备进口的政策,以促进国内装备工业产品与进口产品公平竞争。
 
  为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常态化趋势,应尽快健全行业组织,加强维权和自律机制,可从出口企业集中的地方做起。
 
  (五)加强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调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增加研发投入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减持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使之转向能够带动技术创新的重点高科技领域;对高技术企业实行加速折旧、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通过减税鼓励风险投资;发挥好政府采购政策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考虑,降低股份公司设立门槛;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市场,开通技术创新企业和风险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以及合作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明确创新导向和评价标准,特别应重视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谢伏瞻 刘世锦 谢伏瞻 刘世锦 卢中原 李建伟 王召 宣晓伟)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