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领跑世界筑坝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23日

      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所形成的众多科技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200多项,获专利数百项,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每一项新纪录的背后,都凝结着广大三峡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优

      三峡大坝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三峡工程集成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

      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任务十分繁重,按工期要求,1600万立方米的混凝上必须在8个年头浇筑完成,其中3年每年的浇筑量在500万立方米左右。而此前的世界纪录一年也只有200多万立方米。高强度的施工中如何保证高质量,进而满足三峡混凝上的耐久性要求?三峡总公司及参建各方以创新的精神从源头抓起。

      原材料的优劣对大坝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峡工程建在坚固的花岗岩上,在基础开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优质花岗岩基岩。科研人员经过试验,打破以河砂等普通砂石为混凝土骨料的传统,将花岗岩粉碎成完全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的颗粒,在国内首次以花岗岩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在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掺合料的问题上,他们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大胆创新,首次选用了I级优质粉煤灰,从而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而具有补偿收缩性能的中热大坝特种水泥的采用,又减少了混凝土收缩变形进而产生裂缝的风险。

      在选定优质原材料的基础上,他们投入数百万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比,并根据大坝的需要改良高性能的外加剂。经过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和三峡总公司试验中心平行试验,优选出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单位用水量仅每立方米90公斤左右,比同类型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公斤。这一混凝土的重要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系列创新,使得三峡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成为可能。

      创新混凝土温控技术

      大坝为什么会产生裂缝?专家称,抓住了混凝土的温控问题,就抓住了解决裂缝问题的要害。三峡工程在这一世界水电工程的老大难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峡工程技术人员的办法是,在混凝土骨料生产中,创造性地采用了二次风冷技术。这一创新成果的特点是,用地面骨料风冷替代常规的水冷骨料工艺,高效冷风机及其相应的送风装置组成的冷风闭式循环系统,可以连续冷却骨料。在管理上,他们总结出“天气、温度控制、间歇期”三峡预警制度,保证了混凝上温控各个环节的高质量。

      夏季在三峡工程采访时,记者曾见到监理人员用类似“非典”时期测量人体体温的红外线测温仪测量花岗岩骨料(小石粒)的温度。监理解释说,出拌和楼的混凝土温度必须保持在7摄氏度或小于7摄氏度,这样才能保证浇筑时的温度控制在14摄氏度。但如果小石粒在拌和楼冷却的过程中没按要求冷透,表面冷,里面热,那么在输送的过程中混凝上的温度就会快速升高,最终达不到要求,不合格的必须返工。(钟华林)

来源:中国建材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