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政策利好的促动下,结构调整继续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5年12月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12)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12)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2006.03)
《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6.04)
《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 (2006.0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 (2006.06)
《水泥工业发展产业政策》 (2006.10)
《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6.10)
这些政策法规营造了水泥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法理和社会环境,指导并极大地促进了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
值得欣慰的是,水泥市场整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结构调整促进了大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速度远高于中小企业。在这种形势下,以大集团为主导的市场整合渐渐被各企业所接受,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如果说,安徽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合作拉开以大集团为主进行区域市场整合的序幕,那么,京津地区多次召开水泥企业营销联席会议,规范市场行为,从而避免了无序竞争给企业带来的损害;新疆地区、长三角地区等也都通过市场整合和协调使企业获益,从这些实质性的进展可以期待,这些市场整合将为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奠定基础,为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提供前题。
“十五”期间,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的迅猛发展,使其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由不足11%提高到40%以上。“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继续在快车道上运行,并显示出水泥工业结构的新特点:市场整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促进了企业整合重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增速趋缓、淘汰落后工艺产能加速。与“十五”期间主要依靠扩大新型干法产能来调整结构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其一,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对产能潜在过剩、资源能源消耗型的水泥行业提高了准入的门槛,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其二是2005年初以来,水泥市场的形势变化使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迅速回落;其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要求促使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尽早退出历史舞台。上半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量的比例已达45%以上,预计年末将接近50%。增长速度有望超过2005年的水平。(孙钤)
来源:数字水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