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6年经济运行的特征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6日

      200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3%、10.9%和10.7%,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1.2%、1.3%和1.3%,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和较低通胀。但宏观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

      投资和外需驱动特征明显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为50.9%,比2005年底高出2.3个百分点。投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42.3%,比2005年底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出口6912.3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增长60.4%。贸易顺差规模虽然扩大,但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已是大大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下降。净出口与GDP的比率为6.2%,比2005年底高出1.6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为9%,比2005年底下降3.4个百分点。

      合计来看,前三季度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比率为57.1%,比2005年底高出3.9个百分点;二者增量对GDP增量的比率为51.%%,比2005年底低出1.6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全年投资增速和净出口增速均低于2005年,投资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将会高于200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低于2005年。但不论从总量还是增量来看,投资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0%。说明我国经济投资与外需驱动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如果投资和外需下滑双碰头,我国经济增长就会急速下滑。

      需要关注的是,投资增量中相当多也是由出口带动的。所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了净出口外,还应包括贸易行业(主要是工业)的投资。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247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8.3%,而同期工业投资为205747亿元,则外需拉动的投资约为14034亿元。全部外需(净出口和贸易行业投资)与GDP的比率达到了16.1%,外需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达到了23.4%。上述分析虽然只是一个简单估算,但结果还是能充分说明,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经济抗外部风险能力较弱。

      服务、居住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

      1-9月份,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基本在6%附近波动,9月份涨幅为5.7%;居住类价格基本在5%附近波动,自6月份以后还呈逐月上升态势。粮食价格则基本上呈逐月上涨的势头,涨幅由1月份的1%上升到9月份的3.4%。进入7月份以后,三类价格涨幅明显高于CPI总体涨幅,并带动CPI在7-9月份三个月连续上涨。

      劳动服务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处于拐点,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农村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剩余劳动力了。劳动力短缺使近两年劳动力工资有较快上涨,直接推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著名人力资源公司美世咨询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员工的薪酬预计将增长7.2%,名列薪酬涨幅最高排行榜的季军。

      居住价格上涨主要是受资源约束和房屋价格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很多资源产品的价格还实施管制,价格并未反映出稀缺性的增加,远低于合理水平。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资源价格必然上涨。2006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调价措施,如自2006年6月3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多次调整燃油销售价格等。这些措施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水、电、燃气等居住价格的上涨。房屋销售价格的持续上涨,还推动了房租价格上涨。

      粮食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生产价格上涨推动的。

      前三个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98.57%、99.76%103.14%。不仅逐季上升,而且在三季度还超过去年的价格水平。

      在供求关系紧张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来自供给方面的约束。这种上涨不是周期性的,其趋势是长期性的。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说明我国粮食的供求关系仍然很紧张,而其根源则在于土地资源的约束。这也说明,中央政府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是英明的。

      根据经验,粮食价格上涨加上投资膨胀,再加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我国必定产生通货膨胀。所以,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要高度关注。

      资产价格的影响日益加大

      自去年以来,资产价格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开始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房屋销售价格对消费价格的影响日益明显。

      受房屋销售价格高位持续上涨的影响,今年租房价格也呈现出逐月上涨的态势。从1月份的0.6%上涨到9月份的3.8%,并带动居住价格上涨。

      二是财富效应。

      房屋私有化比例的提高,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股市的大幅回升,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大幅增长。据全国5.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27.7%,增幅大大高于其它各类来源收入。实际上,房屋出租收入已成为城市很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尤其是高端消费。

      三是资产价格对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加大。

      2006年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总会伴随着实体经济价格上涨,或资产价格上涨,或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或者是三者的某种组合。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在控制实体经济价格上涨的同时,却推高了资产价格。但是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现象,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既有必要性,也有挑战性。

      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2%,比二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但9月当月增速比8月份反弹了2.1个百分点,说明宏观调控的基础仍不稳固。

      投资增长的动因。

      从需求角度看,非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拉动,生产性投资增长主要是出口增加的拉动;从供给角度看,一方面是土地、环保、能耗等调控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企业投资成本依然较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投资意愿和能力普遍增强。后两个因素是投资反弹的主要动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八部门联合督查组最近对12个省区的检查结果显示,今年新开工项目违规比例依然较大。其中,河北省违规率达到28%,河南省违规率达到27.4%,山东省违规率为26%,浙江为22%,安徽为11.4%。

      产能过剩行业的违规建设尤为突出。其中,焦炭项目违规率近50%,煤炭项目为42%,铁合金项目为39%,水泥项目为35%,电力和钢铁项目均为26%,纺织项目为22%。市场化改革滞后和社会性监管不力导致的低成本对投资的诱导作用依然很强。

      2006年1-9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超过工业增长率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9.6%,增速差达到12.4个百分点,而2月份的增速差只有5.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尤其私营企业利润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前三季度,城镇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9.6%,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8.7%,利用外资增长17.0%,而自筹资金增长了32.1%。自2005年以来,企业自筹资金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其他资金来源。

      贸易顺差的虚增因素不容忽视

      2006年1-9月份,我国外贸顺差已达到创记录的1098.5亿美元,并且基本呈逐月增长的势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尤其是8月份当月,出口增长32.8%,比上月猛增10.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4.6%,只比上月增加4.9个百分点,二者的增速差扩大到了8.2个百分点。到9月份,出口-进口增速差又进一步扩大到8.6个百分点。这种当月增速激增10个百分点的现象,在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出口的快速增长,从周期性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外需较快增长和国内产能过剩。

      但需要关注的是,巨额外贸顺差里面可能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资本流入。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数据应该大致相当,但事实上,我国的进口数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对华出口数,而我国的出口数则小于其他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数。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夸大实际出口额,从而把高于实际货值的外汇转移到国内。

      根据面向企业的调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市场升温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回避短期资本流动的严格监管,一些企业在贸易项下采取“高报低出”方式将境外资本转移到境内,使部分资本项目顺差转化成为贸易顺差。

      这一现象也可从有关统计数据上看出来。从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前8个月,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增速小于金额增速。如电视机出口数量增长了32.9%,出口金额增长了50.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数量增长了11.5%,出口金额增长了21.6%;游戏机出口数量下降了19.6%,但出口金额却增长了61%。出口金额增长快于出口数量增长,意味着出口价格的上升。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种类很多,规模庞大,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大规模上涨,必须以世界市场商品价格上涨为前提。但不论是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道琼斯商品价格现货指数还是日经指数来看,2006年世界市场商品价格都呈现出平稳波动的态势,而不是直线上升。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有企业夸大货值的因素,贸易顺差确实有虚增的成分,但不同机构对虚增额大小的判断则有较大差异,总体在贸易顺差的2/3-1/5之间。

      虚增的顺差实际上是流入的“热钱”。因此,8、9月份出口的激增,主要是央行8月份加息吸引了更多的热钱流入,而实际上的出口增速没有那么高。

      贸易顺差的虚增成分不仅夸大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收支差额,而且还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虚增,并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判断,对此需要深入调查。

      外部经济环境的风险加大

      2006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加大,主要是美国经济在急速下滑。

      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6%,但第二季度下降到2.6%,第三季度又下降到1.6%,为3年来最低速度。同时,核心CPI也连续下跌,9月份下降到2.35%,低于2.5%这一美联储可容忍的临界水平。

      美国经济增速的急剧下降,主要是房地产市场降温,并带动投资增速下降导致的。

      2006年以来,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9月份二手房销售量同比减少14.2%,中位价下降2.2%;新房中位价同比大幅下降了9.7%,为36年来最大的降幅;未售出新房380万套,接近历史最高记录;房地产投资大幅减少,三季度下降了17.4%,降幅比二季度又增加了6.3个百分点。

      由于过去3年中,房地产业对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度为0.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房地产市场降温将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其住房再融资有关,因此,房地产市场降温还将影响消费增长。

      美国经济减速,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明显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直接影响出口。美国是我国的最大出口国,我国出口增长和美国GDP增长之间高度相关。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消费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由于出口方面的困难,我国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

      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将使美国国内要求外币汇率调整和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势力抬头。美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将会加大,中美贸易战也可能加剧。

      其三,美联储停止加息、乃至减息,还会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

来源:报告在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