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前往中国西南地区,有望产生捷径。
12月15日,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就武汉到贵阳的高铁项目,湖北省正在与贵州省开展项目规划研究。至此,武汉辐射到八个方向的米字形高铁网,正在逐步形成。
此前,武汉建成的和规划有六个方向的高铁,即武汉至郑州至北京,武汉至长沙至广州,武汉至合肥至南京,武汉至九江至南昌,武汉至襄阳至西安,武汉至宜昌至重庆。
更多的省会城市也在这么实施这样的构想,比如贵阳、长沙、郑州、西安等。其中贵州也提出了建设郑州到贵阳的高铁。河南提出了郑州到济南的高铁,湖南提出了建设西安到长沙、长沙到厦门的高铁,都预备纳入到国家“十三五”规划。
这样从西安到武汉到厦门,或从西安到长沙到厦门,以及从济南到郑州到贵阳,从济南到武汉到贵阳等,多条上千公里的高铁大干线概念出现。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认为,郑州、武汉都是枢纽性城市,与相邻的省会之间建设高铁,很有必要。至于边远地区的省会城市是否该建设更多的高铁,要视情况而定。“关键是资金问题。”他说。
多条大干线高铁概念提出
据悉,随着各地提出新的铁路线路,多条大的长距离干线概念产生。
比如武汉到贵阳建设高铁后,以后从华北地区到西南云贵地区将有直线。同样郑州到贵阳、郑州到济南建设高铁后,以后从华东地区到西南地区,即从济南到贵阳可直线到达。
另外,湖南提出了长沙到西安,长沙到厦门的高铁高铁规划,预备纳入“十三五”规划。其中,近期召开的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上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合作共同宣言(2015-2025)》,提出了明年重庆-长沙-厦门高铁将开工。
今年更早的5月23日,贵州省长陈敏尔听取了关于贵阳至郑州、贵阳至南宁铁路等项目规划情况汇报后指出,铁路规划要着眼大战略,服务大发展。要深入研究国家大战略,把贵州省铁路规划建设放到全国铁路大通道规划布局中去谋划。
按此看,未来从贵阳-郑州-济南,重庆-长沙-厦门,西安-长沙-厦门,济南-武汉-贵阳等多条千里大高铁概念已经产生。
对此铁路专家张江宇认为,这些线路都不错。比如目前郑州到重庆的高铁已经获批,且已经动工,那么未来无论是贵阳到武汉,还是贵阳到在郑州,都可以再修铁路,但是新的线路部分可以和已有的线路并线。
比如贵阳只需要修高铁到恩施或者宜昌,分别接上了郑渝线(郑州-重庆)、沪汉蓉(上海-武汉-重庆),这样贵阳到郑州、武汉都可以直达。
这些线路很重要,比如郑州到贵阳,或者武汉到贵阳的高铁建设好后,从北京到贵阳将有直达高铁,不必绕长沙。“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仍很有必要。”张红宇说。
专家称部分有其合理性
针对这些大干线,一些专家认为,从长期看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怎么综合考虑的问题。目前济南到郑州的高铁还没获批,不过郑州到济南的线路勘察已经开始进行。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修建一条城际高铁,首先需要考虑客流量需求,是否有必要开通高铁;其次,要考虑投资主体以及投资目的。
他指出,武汉到贵阳高铁,从路网完整性和连通性上来看,是有开发必要的。“但从客流量来看,我认为并不是很大。而且,武汉到贵阳高铁的修建,从地理条件和工程难度来看,都比较大。”他说。
贵阳地区山多,和平原地区建造高铁情况不同。12月下旬,贵广高铁即将开通,贵阳将联通到珠三角地区。
此前郑州、西安提出了米字型线路设想,其中郑州到兰州、武汉、郑州、太原、重庆、包头、银川的高铁规划,已经有部分建成和获批。但是西安到包头、西安到重庆仍未最后获批。
类似的还有郑州到太原的高铁纳入到了河南的“十二五”规划,但是未纳入国家规划。郑州到合肥的直达高铁,郑州到济南的高铁也未获批。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出,郑州到合肥、郑州到太原的铁路,仍只是研究。
对此,铁路专家张江宇认为,郑州、武汉、西安都是大枢纽城市,往周边省会建高铁是需要的,但是从短期看,不会很快开工。
比如陕西主张的包头到西安的高铁,其中延安到西安段,已经有了时速160公里的快速铁路。西安到重庆的部分段(西安到安康)经改造后,时速为160公里,甚至可以达到200公里。
“这些地区是山区,时速达到200公里已经足够,如果再修建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最后实际运行也没那么高,山区修建难度大,速度也上不来。”他说,但是很多平原地区的省会城市之间,是要尽快修建高铁的。
目前,合肥、武汉、郑州、长沙等都有类似的修通前往四面八方的高铁设想。随着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的相继开通,以及明年渝厦高铁即将建设,几个方向的高铁大动脉将会在长沙交会,长沙成为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表示,一方面,各地政府认识到了管道交通发展的作用,通过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基础设施上投资是相对较优的举措。
另一方面,从财力支持的角度来看,一些城市、城际高铁的财务效益不容乐观,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财政在补贴。因此,在修建前期的调查准备要做好,还要考虑长期运营成本。
“地方政府要避免‘一呼而上’的跟风局面,也不能盲目以投资拉动经济。在综合自身经济条件,和市场化因素后,可以考虑替代过渡方案。”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