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去产能工作初见成效 但只是刚刚开始

来源: 来源: 央广网(北京)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1日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我国去产能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到2月,全国粗钢产量1亿2107万吨,同比下降5.7%,降幅同比扩大4.2个百分点。不只是钢铁,另一个产能过剩大户煤炭“减肥”也是初见成效。1到2月,全国煤炭产量5.13亿吨,同比下降6.4%,焦炭产量下降10.4%,降幅同比扩大7.5个百分点。其他过剩产能如水泥、平板玻璃也纷纷“减虚胖、练肌肉。”1到2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8.2%;平板玻璃产量下降1.9%。企业产量下降说明“去产能”初见成效,但要实现“调结构”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
    在当前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不惜降价销售,比如煤炭矿井的维护成本都是“刚性”的,为了“摊薄”成本,有的企业就尽可能多开采。国务院参事汤敏表示,去产能只是刚刚开始。以下是经济之声报道:
    汤敏:去产能才刚刚开始,因为去产能有一个过程。前段时间在微信上都看过一个“段子”,说现在钢铁的价格比大白菜还便宜,汽油的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为什么这么便宜,就是因为不但产能过大,而且生产过多,本身库存太高,这时候如果还保持很大的生产量,当然价格就会下降。所以现在生产量的下降本身也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汤敏认为,去产能不是简单的企业产量下降,而是让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告别市场。
    汤敏:所谓去产能不是说不生产了就是去产能了,而是把那些污染比较严重,效率比较差的工厂关掉,不能让它停在那儿,稍微市场有个风吹草动,又让它开工,这样会造成很多污染,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就相关话题做出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粗钢、煤炭到水泥、玻璃等,这些过剩行业的产量纷纷下降,从数据来看,是不是说明“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
    刘瑞:是这样的。这些过剩产能的下降对整个供给结构优化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我们的去产能工作在路上。当然这个任务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去产能是一个比较细,比较复杂的工程,国务院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对于钢铁、煤炭去产能,它是将任务设定在3到5年,所以今年是一个良好的开头。
经济之声:去产能工作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但有的行业产能去年还是增长,到今年年初,才出现各大行业普遍产量下降的局面,去产能的难点在哪里?
    刘瑞:首先在于,微观主体总存在一种市场幻觉,它觉得别人的应该减,自己的不应该减,别人过剩了,自己没过剩。所以就微观主体来讲,它去产能并不是很积极,除非已经成了僵尸企业。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已经将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总体的规划,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可能就是要达成一个共识,微观主体和宏观的认识要达到一致。第二,企业在去产能过程当中涉及到一些利益问题,比如债务重组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做一个妥善安排。第三,过去有些产能过剩主要还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地方政府在结合中央政府做这件事情时应该转变观念继续做好配套工作。
    经济之声:从经济结构的调整角度来看,把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去掉后,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瑞:它就像把人身体上的烂肉挖掉,使其恢复健康,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运营。如果老是有一块坏肉在,老发炎、发脓,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就是负重前行。所以我们用3到5年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于去掉这一块“烂肉”应该是下了很大决心。
    经济之声:在去产能的成本方面,您觉得从一个地方的角度来看,它最大的成本来自于几块?
    刘瑞:它的成本比较多,去产能首先就涉及到资本的处置问题,有些可能要将它完全一笔勾销,那就涉及到了银行的债务。第二是人员的安置,政府也要投入很多钱来处理这个问题。第三,还有善后方面,比如土地的一些收益。其实一个国家要把一个产能结构调整下来,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做不到的,但这个代价是值得付出的,因为它会为下一步经济再一次转型创造一个有利的机会和条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