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记者从工信部获悉,日前,工信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部门下发《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下称《指南》),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指南》指出,将引导产业转移和承接,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一个中心”即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此外,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五个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建设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沿京九线特色轻纺、沿张承线绿色生态等五个产业带;并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
具体来看,以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利用北京技术优势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担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则利用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利用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若干(N个)特色产业基地,即以点状经济作为带状经济的重要补充,依托现有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节能环保、医药、家具、食品、皮革等行业,形成区域品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信息集散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指出,在推进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鼓励通过市场手段压减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
在财税等方面,则推进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进一步简化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在三地推行企业和人才资质互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文辉分析,该《指南》主要围绕京津冀规划纲要的空间布局,从产业角度将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等进行细化,使得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以便更好落地实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表示,通过模型计算,可以看出京津和京冀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远低于津冀,表明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的竞争倾向。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协作倾向较强。
“目前,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集中在城乡边缘区,且已进入由梯队转移为主向转变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祝尔娟提醒,在今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避免津冀产业同构化加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