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供给侧影响到底有多大?

来源: 来源: 广发证券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本周水泥价格继续上涨,今年 1 季度以来水泥和玻璃价格表现出现一定背离(2016 年年末到年初,全国玻璃均价上涨 27%,全国水泥均价上涨 31%),玻璃价格今年以来表现为下跌(跌幅约 2%),水泥价格今年上涨了约1%;而且从微观层面来看,水泥和玻璃企业的感受也不一样,水泥企业感受到库存低、出货紧俏、涨价有底气,而玻璃企业感受到价格较弱、下游经销商和加工厂拿货一般,为什么出现这种偏离?我们知道水泥的下游需求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玻璃的下游需求主要是房地产(房地产占大头)和汽车,是基建需求大幅超预期吗?从我们微观跟踪来看,主要偏离还是来自水泥的供给端。

    水泥和玻璃供给角度来看,最大的不一样来自于水泥可以即开即停,水泥行业每年企业间协同停产已成为常态(自 2011 年以来)。 我们统计的最近 5 年水泥停产情况/计划。

    对于 2017 年的停产计划,目前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呢?我们先检验一下企业协同最成熟的区域——江浙皖地区,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 1 季度停产已是常态,由于 2017 年 3 月份数据尚未出来,为了数据可比,我们选取最近几年的 1-2 月份熟料数据,结论:(1) 2016 年熟料“去产量”很明显,考虑到新产能释放, 2013 年熟料“去产量”也较明显;(2) 2014、 2015、 2017 年虽然也协同,但是从数据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这里面的逻辑,我们认为,在企业盈利很低、后面需求回升的背景下,协同容易成功(比如 2013、 2016 年初),在企业利润较高、后面需求回落的背景下,协同容易失败(比如 2014、 2015 年)。

    我们再来看 2017 年 1 季度发生了什么导致行业超预期,上面部分我们分析了江浙皖 2017 年初的效果并不好,但是这里面另外一个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 15 省的错峰生产,我们统计了头一年 12 月-当年 2 月熟料产量数据,可以看到 2014 年末第一次错峰生产时,北方 15 省熟料“去产量”比较明显,不过考虑到当时需求环境不好、产能过剩度较高,当时的“去产量”并没有带来供需环境好转,而 2016 年底由于环保核查力度大,北方十五省“去产量”力度大幅加大(可以比较两个数据, 2013 年 12 月-2014 年 2 月北方十五省熟料产量 9629 万吨, 2016年 12 月-2017 年 2 月产量只有 3875 万吨),使得全国 1 季度供需数据出现了失衡,出现了目前水泥行业的现象。

    通过分析过去经验,几个结论:(1)虽然水泥行业最近几年企业都呼吁协同去产量,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好;(2)在企业盈利很低、后面需求回升的背景下,协同容易成功,在企业利润较高、后面需求回落的背景下,协同容易失败,这个可以用博弈模型分析出来;当然如果是政策强制,“去产量”也容易见效;(3)由于水泥区域性明显,区域“去产量”见效,会带来该区域盈利好转(比如 2013 年长三角盈利好转,但是同时期华北、东北、新疆等区域很差)。

    对当下的投资建议,今年水泥的比较优势是在“供给端”,当然从过去“去产量”经验来看,需求保持平稳或者回升是“去产量”的重要前提,目前时点往后看,趋势向好概率最大的品种来自“去产量” 执行力度最强或产能利用率最高的区域,维持前面观点,水泥看好结构机会,继续看好京津冀区域的冀东水泥/金隅股份(A+H)和甘青地区的祁连山。

    本周出台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周期成长股兔宝宝和三棵树我们上周周报也进行详细分析,中长线看好,短期估值会有阶段性波动。 目前,继续看好康欣新材和国企改革标的亚泰集团。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继续下行,新投产能超预期、地产景气大幅下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