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一年来业绩显著增长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1日

    两材重组一年来,旗下15家上市公司层面迟迟未见整合动作。这一平静,终于在今年9月被打破。

    9月8日,中国建材股份与中材股份订立合并协议表示,中国建材股份就每股中材股份H股发行0.85股中国建材H股,每股中材股份非上市股发行0.85股中国建材股份非上市股。交易完成后,中材股份将被中国建材股份吸收合并,从港股退市。市场分析称,此举将使中国建材股份成为中材股份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直接控制人,进而为未来两材旗下上市公司层面的整合奠定基础,在解决同业竞争上迈出重要步伐。9月11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率两公司管理团队在香港召开联合发布会,合并后的战略愿景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企业,业务方向是形成水泥、新材料、工程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12月6日,中国建材股份及中材股份分别召开股东大会并联合公布,中国建材股份和中材股份的合并事项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两家公司股东赞成率均超过99%。

    过去的一年,是两材合并的一年,也是建材板块在沪深两市表现最为强劲的一年。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上半年建材行业板块营业收入达1616.43亿元,净利润141.5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翻倍水平,在27个行业中位列第三。

    对于建材行业如此亮眼的业绩,市场将其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区域整合、实施产能严控、环保限产以及行业自律的结果。在这其中,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执行错峰限产等方式,加快去产能步伐,推动行业集中度有效提升,对于带动建材行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不可低估。

    可以预计,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央企改革的继续深入进行,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层面整合重头戏也将陆续展开。在积蓄了一年的集团内部改革力量之后,以集团旗下两家龙头上市公司合并为新起点,中国建材集团未来将加快整合步伐,进一步引领和推进行业升级发展,其资本市场表现备受期待。

    旗下13家A股公司业绩显著增长

    以2016年6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为周期,记者梳理了一年来两材旗下13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通过对比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及总市值等指标,以描述重组一年来两材旗下上市公司层面发生的变化。

    两材旗下涉及上市公司包括港股2家,A股13家。其中,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均在港股上市,中国建材集团A股上市的6家公司包括中国巨石、北新建材、洛阳玻璃、凯盛集团、国检集团和瑞泰科技;中材集团A股上市公司7家公司包括祁连山、宁夏建材、中材国际、中材节能、中材科技、国统股份和天山股份。

    通过整理数据记者发现,合并之前,A股13家公司总市值为1162.28亿元,一年后这一数字跃升至1513.39亿元,同比增长30.21%。其中,沪市8家公司总市值由569.64亿元升至807.09亿元,增幅达41.68%,深市5家公司总市值由592.64升至706.3亿元,增幅达19.18%。同期上证指数增幅为8.23%,深成指增幅为0.38%。

    具体来看,沪深两市中两材旗下共有8家公司同期总市值增幅高于大盘,分别为国检集团128.5%(统计周期自其上市日2016年11月9日至2017年6月30日)、北新建材120.72%、天山股份105.03%、中材节能49.37%(统计周期为2016年6月30日至2017年6月27日)、中材国际37.94%、中国巨石37.71%、祁连山16.69%,国统股份15.12%。

    在营业收入方面,13家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达332.13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83.24亿元,增幅17.26%。个股来看,13家公司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9家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营收同比增长幅度最大为国统股份,达126.02%。

    净利润方面,13家公司净利润合计29.88亿元,同比增长72.18%。值得注意的是,13家公司净利润全部实现增长,11家公司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增长。其中,祁连山净利润增幅达1092.46%,宁夏建材净利润同增373.35%,天山股份净利润同增125%,洛阳玻璃增幅达104.58%,这四家公司均在本期实现扭亏为盈。

    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方面,据2017年半年报显示,ROE排名前五位为中国巨石8.87%,北新建材6.43%,中材国际6.31%,国检集团5.94%,中材科技4.57%;13家A股上市公司中11家实现同比增长。

    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情况来看,北新建材、国检集团、中材科技、凯盛科技、瑞泰科技5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两大财务指标同时向好,显示出公司主营业务稳健增长,资产流动性高,更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绩优特性。

    除以上13家上市公司,两材合并同年12月20日,中国建材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凯盛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公司股份,占中国玻璃已发行股本约23.01%,成为其最大股东。据中国玻璃2017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上升20.1%至11.02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净利润为0.2亿元。

    可以看出,重组后的“中国神材”,其规模在A股建材板块已成为第一大体量,主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之中,旗下企业也多为该行业龙头。合并之后,协同效应的发挥不仅使旗下上市公司业绩获得显著增长,还通过集团整合内部资源、执行错峰限产等方式,加快去产能步伐,带动了行业价值回归,对整个建材板块业绩也产生了积极的提振效应。

    协同效应提升促主营业务稳定发展

    就两材所涉及的行业和主营业务来看,合并前二者在水泥、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水泥装备及工程服务等细分行业存在同质业务;在各个板块中,两家企业旗下上市公司均为细分行业龙头性公司,也多存在竞争。

    对于整合后如何发挥协同效应,宋志平曾表示,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集中管理,制定统一的经营方针,统筹旗下业务的经营布局、增强主业竞争优势;二是通过更强的行业话语权,积极参与行业标准、政策的制定,推动改革;三是通过机构精简,节约经营管理费用;四是通过集中采购、先进技术的推广降低生产成本;五是整合海外资源,加强全球市场合作;六是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改善双方融资结构,打造资本市场的协同效应。

    从两材主营业务销售数据和经营指标可以看出整合一年间协同效应所带来效果。在水泥业务方面,上半年,中国建材股份完成水泥销量1.3亿吨,商混销量3827万立方米,水泥均价大幅增长,综合售价242元/吨,同比增长28.1%;中材股份销售水泥及熟料3891万吨,同比增加5.23%,销售价格同比增加25%,毛利率同比增加5.58个百分点。在水泥装备及工程服务方面,中国建材股份上半年完成工程服务收入39.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7.4%。中材股份上半年新签合同额为178.37亿元,其中海外市场的新签合同额为136.40亿元,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国内新签合同额则为41.97亿元,同比增加17.14%,结转合同额为735.28亿元。

    在复合材料业务方面,上半年,中国建材股份完成风机叶片销量936片,玻璃纤维销量63.4万吨,,玻璃纤维销量同比增长13.0%;中材股份销售各型号叶片855套,继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首位,销售玻璃纤维及制品34万吨,销量同比增加26.47%。在石膏板业务领域,中国建材股份上半年完成石膏板销量8.5亿平方米,销量同比增长17.8%,旗下北新建材已完成对泰山石膏少数股东权益的收购,纸面石膏板年产能超过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占据国内市场份额60%,毛利率保持稳定,后续治理机制有望进一步理顺。

    以上主营业务的稳定发展反映在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H股亮眼的半年报表之中。上半年,中国建材股份实现销售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16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85亿元,同比增长711%。中国建材股份表示,其2017上半年业绩有三个主要亮点:一是经营效益显著提高,收入、利润大幅增长,且利润增长幅度超过收入增长幅度;二是现金流充足,经营活动净现金流56亿元,同比增长126%;三是资本开支在预期范围内,净债务比率有所下降。

    中材股份2017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251.06亿元,同比上升15.42%;净利润12.6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96.31%;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6亿元,同比上升93.88%;每股基本盈利为0.167元。

    可以看出,整合一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产能规模得到迅速提升的同时,两材合并产生的协同效应也得以发挥,主营业务稳定增长,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市场分析对此表示,两公司之前水泥业务虽有同业竞争问题,但地域重合度不高,此次重组能让5个省份产能占比提升4-8%(主要在南方市场),公司协同效应发挥的主要着力点是降本,如集中采购、精简机构人员等方面;在新材料业务方面,两家公司原存在同业竞争,合并后玻璃纤维、风机叶片和石膏板等业务进一步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龙头地位稳固,也兑现了集团合并时提出的逐步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水泥及新材料板块整合引爆预期

    “国家大的央企,每个上市公司都应该是一个大平台,应该把这些相关的业务组织成大的上市公司平台,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个想法。”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曾如是说。与此思路一致,中国建材集团近期透露,未来将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每个子公司围绕核心业务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同质化业务,打造专业化的中大型上市公司。

    对于中国建材集团下一步上市公司层面的整合预期,市场多将目光锁定在水泥板块。“一旦合并完成,水泥板块整合将是集团内部整合的第一步。”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据了解,合并后公司水泥总产能达5.3亿吨,成为全球最大水泥生产商;商品混凝土产能将达4.25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连续8年蝉联全球最大水泥工程承包商地位。其中,中国建材集团以十年之功,联合重组了900多家水泥企业,组建起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四大水泥公司;而中材集团旗下共有6家上市公司涉及水泥及相关资产。

    市场分析表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质量很好的水泥资产一直无法上市融资、降杠杆,按照现在A股水泥板块1.5倍的估值,中国建材必然会通过资产整合,将这类优质水泥资产分拆上市;同时,为了一并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接下来的大重组很可能将针对已上市的中材旗下6家公司进行资产切割与整合。

    申万宏观海外团队则表示,水泥类资产整合或可以港股上市平台为主,把水泥资产打包注入,同时A股保留一些上市的壳资源。但是,对于未上市与上市水泥资产的切割与整合细节,该团队表示现仍处于静默期,还无法进一步猜测。

    在具体上市路径方面,有分析师表示,中材股份在西北地区水泥业务占有优势,建议再整合一个西北水泥公司,从而打包在A股上市,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如果在水泥产业链继续细分的话,中国建材还可借助中材股份的水泥装备和技术优势,进行水泥资产包的整合运作。“水泥资产切割之后具体注入哪个上市平台,目前无法知晓。总体而言,合并后中国建材的资本运作空间很大。”该分析师表示。

    可以预计的是,水泥类资产的重组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部分区域水泥行业集中度,中国建材集团也将以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参与水泥行业政策制定,大幅增加在水泥行业的话语权。

    除水泥资产的整合动作备受关注外,许多分析团队还将目光锁定新材料板块。在新材料领域,中国建材集团拥有多个世界级“隐形冠军”: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石膏板产能均位列全球第一。因此有分析师表示,中国建材与中材股份可在玻璃纤维和新型材料业务方面进行整合,这两家公司拥有全球最好的优质资产,通过整合可提高毛利率,对工程承包合同报价有一定帮助。

    两家上市公司合并是行业的大事,也是资本市场的大事。这标志在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下,两家上市公司合并迈出关键性步伐,开启了发展新纪元,世界建材行业一艘崭新的“航空母舰”正扬帆启航。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一年前两材宣布实施重组,还是近期两材上市公司的合并动作,都没有引发类似此前一些“央企重组”概念股的资本热炒,而保持了稳扎稳打的作风。一方面,A股13家公司在港股“中国神材”合并动作后涨跌互现;另一方面,虽然9月13日中国建材股份与中材股份港股双双大涨12%左右,但对比于中国建材急剧放大的成交量,中材股份虽然大涨,但是交投较清淡。市场分析称,这说明对价方案在二级市场获得了平稳过渡,两家公司的股票并未出现激烈抛售,中国建材的主体上市地位基本上获得市场认可。

    此前,中国建材集团就已在国企改革改制、重组整合、资本运营、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当下,中国建材集团将重组与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四项改革试点齐头并进,兼并重组试点全面展开,混合所有制试点继续深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同时,集团所属中材电瓷入选国资委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中材国际设置股票股权激励,非上市科技企业衢州金格兰开展分红权激励,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两家龙头上市公司,中国建材股份和中材股份也是中国一流、全球重要的建材企业,此次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是集团重组后旗下旗舰上市公司整合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可以说,两家H股上市公司的合并是中国建材集团业务深度整合的开端,是集团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利于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将为集团发展带来新契机。

    未来,随着央企重组步伐的加快,“央企重组”概念板块的体量也必将日益壮大。在这其中,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对旗下资产的运作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经营者、所有者和公司利益之间建立起正相关关系,其未来的一系列改革重组的积极探索实践,无疑将为我国央企重组提供更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