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芜湖,有这样一家省属国有企业,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壮大。她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就是——海螺集团。
从1978年宁国水泥厂组建,到1996年海螺水泥成功上市,再到2002年集团成功改制,2011年迈出国际化发展的坚定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螺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资产总额从集团成立之初1997年的50亿元,到目前的近150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30倍……海螺的发展远不只这一串串数字。
攻坚克难、上下求索,海螺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坚定不移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初心和使命。
牢记重任
回到海螺诞生的70年代,在国内水泥行业还普遍采用老式立窑和湿法窑的时候,国家引进了两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之一便是用于建设宁国水泥厂,海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国家振兴建材工业的重任。
1995年,仅筹备工作就将近十年的“七五”重点项目——铜陵水泥项目,在海螺手中焕发新生,不仅提前5个月实现了投产目标,项目总投资更较预算节省了近3亿元,为省内资产存量调整提供了示范;2002年3月,铜陵海螺建成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国产化示范线,被业内称赞在技术上、管理上、体制上开辟了一条中国水泥工业自主发展的成功之路;不到一年时间,中国水泥行业第一条万吨级生产线又在铜陵海螺投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水泥工业的大型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2011年铜陵海螺日产12000吨生产线点火成功……从引进到自主,从山区工厂到世界级千万吨基地,海螺带领中国建材行业迈进了世界第一梯队。
“十三五”以来,海螺继续在提质增效、创新升级上提速,聚焦“水泥、型材”两大主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和利润增长势头喜人。集团积极打造一体化产业体系,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朝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迈进。
造福一方
“国有企业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海螺就是这么做的。
1996年,海螺出资2亿元并购白马山水泥厂,经过改造,仅一年时间,当时亏损严重的工厂就开始盈利。而这2亿元,芜湖市政府用作奇瑞汽车的主要启动资金。如今,海螺和奇瑞成为芜湖的两大名片。
2008年5月,汶川地震。震后17天,海螺落户四川,为广元、汉中、陇南等地提供灾后重建最需要的建筑材料。
大到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小到入户的村村通、自建房,海螺不仅能支持国家项目建设,也能筑牢小家幸福的基础。
“你在海螺上班啊?真好!”“海螺是个好企业。”修路、助学、兴建光伏电站、扩大当地纺织产业规模、支持高标准绿叶菜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海螺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增收梦。
2017年7月,新疆海螺型材竣工投产。新疆型材包装车间员工阿布都拉说:“我和同事每次回家都是‘活广告’,亲戚朋友也想像我们一样成为产业工人,有更好的生活”。型材公司还专门为新疆籍员工建立了技能职业培训中心,让他们先培训后上岗。
2018年3月,西藏昌都八宿海螺水泥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可直接解决400余名建档立卡户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物流、运输等产业。
脱贫攻坚,海螺一直在路上。
伴随着海螺走出去的步伐,海螺的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泰国……“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相信我们,认可我们,海螺来这里是为他们做事,与他们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海螺驻外干部员工为自己能代表海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心里感到自豪。
为缅甸洪灾捐款,为工业园区捐赠药品,赞助节日活动,走进校园支教……海螺用行动在海外树立了中资企业良好的形象。
引领方向
“在我心中,海螺是冲锋陷阵的骑士,是为人指点迷津的智者”,一名刚入职的90后员工,这么形容她心中的海螺。
骑士,披荆斩棘,勇立行业潮头;智者,深思熟虑,引领行业方向。
再回到海螺的发祥地——宁国水泥厂,我国首条自主成套设备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就在这建成,并创下了当时国内外同等规模水泥厂建设中投资最省、工期最短、建设质量最好的新纪录。一度难以逾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投资成本过高的瓶颈问题,海螺迎刃而解,也开启了建材行业装备国产化的先河。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这句赞誉,包含的是对海螺质量、海螺管理、海螺技术的认可。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项目建设标准严、要求高,当时能够达到要求的多为进口品牌的建筑材料,不仅时间长,成本更高。这个时候,海螺说,我们可以。经过检测,项目使用的海螺水泥混凝土强度达到了C30。“7级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不仅成为行业内的美谈,也成为国有企业站起来的典范。
在海螺的引领和推动下,行业逐步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余热发电被列入中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准,协同垃圾处理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完全处理……海螺技术成为地方绿色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十二五”以来,海螺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对行业内生产设备老化、工艺布局不合理、生产运行不受控、安全隐患多的企业进行改造,海螺模式也慢慢地渗入到这些企业。“三位一体”销售模式,降低了企业风险;“五位一体”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部室、区域、子公司三位一体、相互交叉的扁平管理结构,进一步延伸专业管理触角……这些不仅为老企业注入了活力,也成为建材行业改造的示范。
“ 大企业要有大企业的责任和担当。”顺应国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导向,海螺在行业内率先完成系统门窗的开发和应用,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以塑代木”环保型建筑模板;响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全椒海螺智能工厂项目正式上线,率先开始了在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上的探索;紧随“一带一路”倡议,海螺继续加大了海外投资的力度,一定要让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去。
行业的发展史,就是海螺的发展史;海螺的进步史,就是行业的进步史。
成果共享
2002年,海螺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上缴省政府改制资金6亿多元;2013年,海螺资产突破千亿大关;集团总资产现已达1465亿元,较宁国水泥厂建厂之初的4.6亿元,增长了近320倍;从1996年集团正式组建至今,已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12800亿元,实现利润1539亿元,向国家缴纳税费近千亿元。海螺不仅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更是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了大幅增值,以优异的业绩报效国家、回报社会、造福地方。
都说海螺有“钱”,这些“钱”不仅用到了企业发展上,更用到了海螺的广大员工身上。从1992年宁国水泥厂实施五项制度改革起,海螺就认识到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员工,才是海螺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让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同志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2017年,聘请专业咨询公司进一步优化完善薪酬体系,构建个人业绩与企业经营目标挂钩的工资机制;2018年,企业年金制度正式执行,越来越多的海螺员工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红利。
在不断提升员工物质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同时,海螺也尽力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人才专项开发工程”“百名后备干部培养工程”“职业生涯开发工程”……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在海螺展开。同时,不断加大基层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增开技能人才之源,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技术大比武等大众创新活动,锻造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高技能人才,努力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职工之家、员工健康管理、困难员工帮扶、退休员工慰问,劳模疗休养……海螺真正地把员工放在了心上。“我是海螺员工”,每一个海螺人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时都是满满的自豪。海螺在自己的发展路上,也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发展也必会历经磨难。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重任在肩海螺未敢懈怠,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的海螺,将会以新作为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