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来辉:进一步明确水泥产能置换实施细则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9日
 
  优化砂石开采规划、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升级门窗节能标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来辉今年带来了6项建议,其中4项都关乎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也关乎生态环境治理。可以说,他的建议关乎建材行业“从头到尾”的绿色。
 
  优化砂石开采规划
 
  砂石是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之一。今年以来,受天然砂开采限制、打击非法采砂、环保督察等联合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砂石原料供不应求。
 
  “不少施工和生产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海砂。但海砂需要清洗,且其中的盐分氯离子会侵蚀钢筋,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张来辉表示。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将明显增长。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19年我国将提高固定资产投入,加大基建投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9年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加上城镇化率的推进,国内砂石市场年需求量达300亿吨。”张来辉说,目前国内砂石供应严重失衡,如何既满足下游需求,又与绿水青山的要求结合起来,将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张来辉提出了《优化砂石开采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他认为,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必须划定生态红线。在天然砂石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他建议推广发展机制砂项目,减少对江河湖等天然砂石的采挖量。
 
  另外,他还建议对骨料石灰石矿山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小规模矿山进行整合,减少开采点。对现有规模矿山可适当提高其开采规模,并结合实际进行扩能,避免新设矿山。通过兼并重组或混合制方式,引进大型企业,提高矿山开采标准,在开采过程中不破坏植被,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进一步明确产能置换实施细则
 
  在国家多个环保政策的推动下,水泥行业通过强自律、控新增、推整合、严错峰等方式压减过剩无效产能,水泥市场总体供需矛盾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行业效益大幅好转,但在张来辉看来,高盈利的背后,行业去产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有效产能不减反增的事实需引起高度重视。
 
  张来辉认为,产能置换是实现严禁新增产能与行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减量置换政策,实现行业去产能。但自《水泥玻璃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发布以来,各地企业产能置换方案公示信息层出不穷,部分水泥企业对国家政策理解、执行有偏差,钻政策空子,通过产能置换建设新项目,反而引发新一轮新增产能建设热潮,在行业中引起较大反响。当前的产能置换政策,表面上实现了减量置换,实际进入市场的是在增长。
 
  首先是跨省置换逐渐增多,加剧被置换地的供求矛盾;其次,常年休眠的“僵尸产能”通过产能置换被激活,社会总供应量在增加;最后,置换后的产能实际超产发挥远大于被置换产能。
 
  “随着近年来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中国水泥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大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上国内水泥企业的成熟管理、先进技术和专业队伍,置换项目无论从装备、工艺还是技术,都远远超过被置换的小规模企业、旧生产线,设计产能已经大大得到提升,实际产能远大于被置换产能。”张来辉说。
 
  因此,他建议在《水泥玻璃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
 
  一是坚决不能将已纳入淘汰范畴或长期停产的生产线作为置换标的。建议能耗高、污染重的日产1000吨及以下生产线,不得置换新产能;竞争力弱、被市场淘汰的长期停产生产线应以上年度实际产量作为置换量。
 
  二是除因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正在运行的水泥企业外,其他企业不得新建生产线;已批未建项目不得再投资新建。
 
  三是跨区域产能置换应设立门槛、审慎推进。建议以2017年为基准,熟料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省份,不得实施产能置换,熟料产能利用率高于80%,应将日产2500吨生产线产能占比作为考量标准,占比超过50%的省份方可实施产能置换,低于50%的省份应首先考虑在省内置换。
 
  四是建议相关部门明确每年水泥去产能目标,并参照钢铁、煤炭行业设立去产能产业基金,可以考虑将原用于32.5等级水泥退税的资金作为产业退出基金,同时通过适度提高用电价格的方式来征收部分产业退出基金,通过资金政策支撑落后产能自动退出,避免违规开展产能置换。
 
  用市场化思维创新环境治理方式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谈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但形势一点也不容乐观。对此,今年要聚焦打好7场环保战役,包括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等,以实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张来辉告诉记者,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目前传统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水平参差不齐,有超标排放、达标排放、超低排放三种情况;污染物管控水平不同的企业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污染物排放有高有低。
 
  另外,各企业针对各种污染物减排的技术也各不相同,比如燃煤企业,二氧化硫减排技术有湿法脱硫、复合脱硫和干法脱硫。氮氧化物减排技术主要是以喷氨水为主,而生产1吨液氨,又要消耗2.5吨煤和近300度电,生产氨水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能源消耗和污染。
 
  基于上述现状,张来辉建议以市场化思维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超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整改;超低排放的企业鼓励生产;达标排放的企业,在环保管控和错峰生产时,根据其低于排放标准的比例,相应地提高其产能发挥比例。以此来提高企业环保管控的内在动力,倒逼企业加大投入提高管控水平,实现污染物排放量的总体下降。
 
  另外,他还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推广利用传统制造业生产线实施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等内容;建议生态环境部设立部分资金组织院校进行雾霾成因的研究和减排技术的开发,提高污染物减排技术。对传统行业现有的减排技术进行调查,推广先进经验。
 
  升级门窗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材
 
  不仅关注上游砂石的开采、水泥行业遏制新增产能以及清洁生产,张来辉还将绿色发展的建议延伸到绿色建材的应用,尤其是节能门窗的应用上。
 
  “中国门窗节能标准落后发达国家20年。”张来辉认为,我国对建筑门窗节能减排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导致建筑门窗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节能的“盲点”和能量流失的“漏斗”。
 
  门窗节能标准实施中缺乏有效监管,相对较低的要求也无法严格落实。“我国节能门窗质量监管归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鉴定结果主要依据送检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缺乏针对安装后的门窗节能效果的监测手段,以致门窗实际节能效果与规定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张来辉表示。
 
  另外,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部分地区对门窗的保温性能有一定的认识,却忽略了门窗遮阳隔热功能的重要性,反映在区域上,我国华南等区域门窗节能要求及执行情况整体要差于北方。
 
  张来辉建议,首先,应提高门窗节能标准。应对标欧洲等发达国家门窗节能标准,提高国内门窗节能K值要求;同时还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门窗遮阳隔热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南方等区域,也要提高门窗节能标准要求。
 
  其次,应推动门窗设计标准化。借鉴国外门窗洞口标准化的成功操作经验,从保障性住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开始统一门窗设计标准,加速推进节能门窗普及。
 
  此外,还应加强对建筑节能门窗生产企业的培育和指导;加强建筑节能门窗进场验收管理;加大建筑门窗节能工程的抽检工作力度;加大绿色建材产品推广。
 
  “建议国家加大对绿色建材、节能门窗等产业的扶持推广力度,针对节能门窗行业所需的塑钢型材等绿色建材产品给予财政支持。同时机关单位、公共建筑要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从源头把关,引导社会重视建筑节能、门窗节能。”张来辉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