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忠:水泥行业发展趋势与科研院所的转型发展

于2019年3月28日在合肥水泥设计院的演讲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2日
 
    引子:
 
    我在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工作和服务了20多年,我的职业生涯前半生是在230051望江路60号大院里度过的,这里有我许多曾共度青春的同事、朋友,有值得感恩的老领导,有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情结和回忆,真可谓“生活淡淡似是流水,全因为你变出千般美”。今天研究院已是70、80年代出生的专家为中坚了,他们代表着研究院的未来,自信、荣誉,责任和担当。
 
    作为合肥院的老职工,水泥行业的耕耘者,今天从分析水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入手,对水泥科研院所的转型发展做点研究探讨,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或启迪。
 
 
一、水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水泥协会的数字水泥网每年都会发布《行业经济运行报告》,将多年的运行报告串起来分析,基本就描绘出行业发展走势图。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建材集团、安徽海螺水泥、金隅冀东水泥等这些全球水泥大集团的成长说明,发展和机遇总是留给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5大水泥研究设计院的发展和机遇在哪?在于对未来市场认识的定位,在于对数字化时代发展模式的探索,在于院所领导和转业骨干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水泥行业的现状
 
    现状归纳:产能过剩、错峰生产、能效环保、业态模式、功能拓展、境外投资。
 
    1.产能严重过剩。说明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都要遏制新增产能,新的生产线投资建设项目被严控。过去是需求拉动投资,国内5大水泥设计院从2006年起,用不到10年的时间,把国内水泥工程设计业务量全部做完了;从2009年海外第一条5000吨水泥厂工程总包算起,也是用了不到10年时间,基本把海外水泥工程业务也做完了。国内、国外的水泥厂新线建设只剩下零星业务,那种轰轰烈烈、夜以继日加班设计和建设水泥厂的日子过去了。
 
    任何技术和业务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水泥工程业务逐年下降已成必然趋势,何必还要苦苦追求,大势难违。市场是残酷的,不管你是生产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只能应市场而变求生存。我们要直面变化、拥抱变化,克服传统的工程业务服务边界意识,重构发展逻辑,利用做工程专业的系统逻辑思维,打造新的服务价值链,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特别提醒:国内新建项目设计工程要注意规避政策风险。水泥新建项目核准要执行国家发改委《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委令2017第2号),备案信息要求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新线规模要按照中国水泥协会团体标准《水泥产能核定标准》(T/CCAS007-2019)设计选型。为防止设计选型的窑磨尺寸与备案产能规模不符,项目无法审发生产许可证,业主借口拖欠工程尾款的现象。建议设计对外在签署设计合同时,同时签署一份具有同等效力的《项目产能设计政策风险规避协议》。
 
    2.错峰停窑生产。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行为,按需生产、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常识。限产才能保价降成本,错峰才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叠加。生产过剩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国外有炸毁炼铁高炉,倒掉新鲜牛奶;国内有大白菜扔河里,水果烂在果树下。在产能利用率的风控指标内,企业只能选择错峰停窑限产保生存,也是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错峰停窑限产说明需求无增量,所有常规的装备和备品配件消费量必然下降。但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新装备、新材料仍然有长期的市场需求前景。
 
    3.能效环保是重点。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任务,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个攻坚战;
    2018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倒逼水泥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资。2016年,工信部启动绿色工厂试点,2018年发布《绿色工厂评价通则》。
 
    因此,水泥企业的能效和环保标准还要从严修订,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永恒的话题。
 
    4.业态模式有创新。行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是两点:一是企业之间资本的重组整合带来集团化的产能规模放大;二是以区域市场内各企业产能规模的权重做比例,非资产组合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组织。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市场集中度的明显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未来中国水泥产能可能基本锁定在前10强大集团。
 
    因此,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必须面对集团化,院所的经营方式要转变。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尽可能与大集团联手,为成果推广奠定市场基础。
 
    5.功能拓展是方向。水泥企业的功能拓展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水泥窑系统协同方法在品种和处置量上的拓展;二是高效的水泥粉磨技术装备在非金属矿深加工上的拓展;三是水泥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上的拓展;四是水泥基材料应用范围的拓展;五是特种水泥品种工业废渣消纳能力上的拓展。
 
    合肥院在粉磨、环保、输送、计量、热工、自动化的技术和装备上有实力,值得深度开发,建立品牌市场。
 
    6.境外投资新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有需求,国内水泥市场需求无增量,势必导致有实力的水泥投资商到海外投资建厂。合肥院也是国内最早参与海外水泥建厂工程的院所之一。今后海外水泥工程也是越来越少,工程项目招投标竞争激烈,风险加大。
 
    建议立足合肥院技术改造实力强的优势,整合国内成熟技术,组建海外水泥企业技术改造公司,走出去也许是另一番天地。
 
    (二)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下降、落后产能退出、区域市场优化、绿色低碳发展
 
    1.市场需求下降是一个缓慢过程,俗称消费平台期,预测期有10年,只要国家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滑坡。
 
    2.落后产能退出如果光靠完全市场竞争淘汰是缓慢的,去产能还是要靠政府政策引导。去产能的过程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同步的。
 
    3.区域市场优化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未来水泥矿山资源比水泥厂规模更重要,水泥工业和煤炭工业一样,都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是依附资源的工业。
 
    4.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一个环保的概念,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概念,水泥行业应该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更多的水泥企业不仅仅生产水泥产品来创造经济价值,还会在协同处置、消纳工业废渣、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产业链协同发展、大数据物联网方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未来的水泥企业是一个制造业+服务业的混合体。
 
 
二、水泥研究院所的转型发展
 
    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水泥研究院所的转型发展方向,要解决市场在哪里?生存和发展的手段靠什么?院领导和管理团队要摒弃传统的国家研究院所管理方式,用市场化的观点,国际化的视野来分析研判院所的优势和潜力,从打造一个具有超前竞争实力的专业化的高科技公司角度,来定位院所未来的发展战略。既要发挥现有优势,更要建立创新体制机制。
新旧动能转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求变就要创新、发展更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科技创新能力是竞争实力
 
    1、研发能力是立院之本。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出有学术水平的成果,出有市场价值的成果。首先是充分发挥现有研发能力的优势,保持合肥院在科研专项上的特长,如粉磨、环保、输送、计量方面的优势和品牌。可以说,在行业内,没有这几方面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品牌,就无所谓合肥院。其次,探索院所的研发优势与大专院校、专业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的协同创新,以提升研发水平,促进成果产业化。再次,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积累更多的合肥院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大院里的无形资产,也是增强竞争实力。
 
    2、科技产业是强院之本。建材行业内,合肥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最早出成效,从单项成果企业推广到成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从利用成果和产品为企业技术改造,到利用成果和产品为工程项目提供支撑,走出了一条科研院所转型发展的成功道路,也成就了建材系统科研院所中最早一批富裕起来的专业人员。一个单机加工业务每年能为院里创造几亿收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给院里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
从科研促设计到设计带科研,再到科研促转型,这是质的提升,是顺应市场的规律。
 
    3、尊重人才是兴院之本。尊重人才首要是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其次才是待遇和环境。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年轻人,而从事科技创新的年轻人需要老同志培养。因此,建立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的制度很重要,学科或专业带头人是凝聚人才队伍和培养年轻人的核心。用专利、论文、成果获奖、职称待遇去评价年轻人的科研创新能力,用成果的市场化收益奖励研发人员,这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成果的基本常识。
 
    (二)科技创新机制是发展动力
 
    研究院所(应称公司)的科技创新是指研究和开发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的过程控制技术,直至将研发成果产业化,以及提供成果应用的服务过程。相对于科技创新的人才、资金、物化条件来说,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和先进的创新文化更为重要。
 
    1.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将科技成果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肥院是建材行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最早的单位,也是专业人员个人资产富有者最多的院所。过去的市场化做法使得享受系统内资源较少的合肥院获得了较好地发展,那是在市场需求增长期,现在的形势变化需要完善和创新市场化机制。
 
    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拥有者与研发者之间利益的分配。其次是外部资源利用问题,未来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同行业和外行业的合作过程,一个好的创新机制可以吸纳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2.先进的院所创新文化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和放大持续的科技创新能量。
 
    要建立先进的院所创新文化,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能为人才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能让年轻人看到自己职业生涯成长的空间是院所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们的院所不大对创新文化,品牌建设重视不够。院所的改制已失去了过去国家级研究院对人才的吸引力,但研究院的历史和市场化的打拼过程,沉淀了厚重的院所创新文化。我们要创新发展这种院所创新文化,这是品牌建设的延续,我们的成果和服务都承载了合肥院的创新文化。一个队伍,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发展自信。
 
    (三)打造水泥行业的阿里巴巴
 
    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水泥厂=打造水泥行业的阿里巴巴。将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问鼎水泥行业大数据的制高点。将水泥研究院所的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大数据、互联网专业公司、中国水泥协会系统合作,组建水泥行业智能化大数据平台。这好比当年马云创建阿里巴巴。
 
    其背景和创意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会焕发新的动力,更大的发展机遇。
 
    我认为有科研院所专业人才的背景是最有能力牵头组建水泥行业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在这个数据为王、万物互联、平台经济的时代,大胆创新,值得一搏。你不做,早晚有别人做。想到了,是你的创新意识;能不能做,是你的创新能力。
 
    1.行业大数据平台的组建:平台可以引进人才,与专业结构合作,引入风险投资,争取国家资助,吸收大集团参股,必要的基金组织参与。平台完全公司化运作。
 
    2.行业大数据平台的功能:
 
    ⑴发现技术市场需求: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单个企业或整个行业的技术短板、工艺改善、装备提升问题,针对需求安排创新课题和推进计划;
 
    ⑵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筛选先进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入平台,为企业定向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所有入选平台的新技术产品广告业务。
 
    ⑶产品贸易与市场监控:平台+物联网后可发布全国和各消费市场的权威价格指数,引导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动态供需平衡。链接境外投资水泥企业,开展中国水泥国际贸易业务。
 
    ⑷网络化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平台的技术共享可轻易实现水泥厂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网络化,大幅度降低建设投资和人力成本。
 
    3.行业大数据平台的发展:
 
    ⑴类似阿里巴巴的商业运行模式;
 
    ⑵未来上市融资的想象空间;
 
    ⑶整合水泥行业资源,投资、收购、参股水泥企业;
 
    ⑷全球水泥技术研发中心;
 
    ⑸中国制造业大数据资源整合的样板,水泥行业的马云。
 
    结语: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本人愿为合肥院和行业内的科研院所发展发挥点滴余热,余热能发电发光那是欣慰的。祝合肥院改革创新事业不断发展,祝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顺利,祝我们70周年的新祖国续写东方辉煌新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