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来源: 来源: 海南政府网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14日

    (1990年2月18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5月20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省,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本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沙滩、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海南省管辖的地域和海域。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第四条  环境保护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由污染和破坏者承担治理责任。

    第五条  在生产和其他建设中,必须在妥善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控制到最小限度。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按年度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采取的对策,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领导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提出任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并组织实施。对其政绩考核时应当将实施效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七条  鼓励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在本省投资的公共环境保护项目,享受本省鼓励投资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推广环境保护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九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奖励检举和控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

 

第二章  环境监督和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配备专职或兼职环境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检查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各单位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制订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三)组织环境监测工作,掌握本行政区域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四)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行政区域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五)积极推广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六)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七)对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

    (八)负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管理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驻军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城建、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和本条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和本条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经营中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督检查部门应当依法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十三条  省、市、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对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监测,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按年度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环境质量状况。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可制定本省的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本省污染物的排放管理由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

    在工业比较集中和排污量较大的地区、流域和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指标和区内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限量,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

    第十六条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根据投资规模和污染程度,分别报省、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能办理其他建设手续。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纳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产使用。

    第十八条  对从事生产、经营和其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不履行治理责任的,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组织其他单位代行治理。代行治理费用由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者承担。

    代行治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