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

来源: 来源: 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3日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2023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邀您一道畅想新年宏观政策着力点。

2023年,稳增长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此,宏观政策料将加大调控力度,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适度扩张。

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总基调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下,2023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小幅提升至3%水平。一方面,适度扩张的财政支出强度可以有力支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并支撑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做好基层“三保”的工作。另一方面,参考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加力提效”的部署后,2019年财政赤字率较上年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因此2023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在2022年2.8%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2023年财政政策还需兼顾好财政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在新的一年,财政政策有望继续通过“准财政”工具等方式配合小幅提升的财政赤字率实现整体的财政适度扩张。

展望2023年,随着经济逐渐企稳回升,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要求下,在2022年较为宽松的流动性或逐步收敛,但仍将维持较充裕的流动性,从而继续支持经济修复。

支持实体经济仍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重点工作。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新的一年货币政策仍有必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因此,2023年降准、降息的窗口仍可能开启。

在“精准有力”的政策部署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为。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来支持重点领域。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专项再贷款工具有望扩容,配合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多措并举,各类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作为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加强协调已成共识。在2022年发挥积极效用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在2023年进一步扩容。

在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发挥“准财政”作用,配合专项债资金,重点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有力支撑了2022年的基建投资增速。考虑到新的一年稳投资仍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点方向,适当扩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来推动基建持续发力的必要性较强。同时,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受到财政可持续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约束,需要“准财政”工具予以配合财政政策扩张。

此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将在财政贴息工具上有所体现。在新的一年里,财政贴息工具有望在支持范围上持续扩容,配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更多重要领域提供低成本资金。

2022年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但当前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调控中面临的最大挑战。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要将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力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在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服务业是就业创业的主要部门,2023年“稳就业”工作将围绕这些市场主体和行业开展政策协同。同时,发挥平台企业稳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保持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总量不降低也是2023年稳就业工作的应有之义。此外,从2023年起我国将迎来10年最大退休潮,2023年是否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总体方案,值得关注。

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市场波动较大,但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保畅通的政策支持下,消费市场顶住了压力,展现了韧性。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消费市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二十条”“新十条”接续推出,疫情防控政策在不断调整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振消费市场信心。短期看政策将把稳定和提振消费的“大头”列为重中之重。在传统消费支出中,吃住行在消费总量中占比较高,2023年相关政策必将围绕“稳大头”下功夫,发放消费券、兜底困难群众等相关政策力度有望加大。

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创新消费业态和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此外,为了尽快稳定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2023年除了全力做好“保交楼”、稳定就业外,提高个税起征点、探索消费税改革、完善假期政策、加大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力度等都或成为政策选项。

受政策拉动,2022年基建投资自5月之后连续加快回升,特别是超过7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填补了重大项目的资本金缺口,确保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展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已明确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从具体实施途径来看,无论“十四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还是补短板项目建设,都与基建投资相关。与此同时,各地不仅持续抓落实,推动资金到位重大项目开工实施,还在持续谋划项目储备,因此,2023年基建投资仍是“稳投资”政策发力的重点。

除基建投资,设备更新改造、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带动的制造业投资增长同样是2022年的经济增长亮点。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任务,无论是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的设备更新改造,还是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都体现了制造业产业的持续升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制造业升级的投资动能依旧强劲,因此,新的一年,“稳投资”政策仍将继续关注制造业升级。

到2022年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响铃交卷。整体来看,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力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效率和运行质量,并在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啃下了“硬骨头”。

2023年,要围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实现这些任务目标,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从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角度来看,要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制度化,将差异化治理管控落到实处。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

2022年以来,以注册制为牵引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注册制改革硕果累累,吸引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A股注册制上市公司累计1046家,总市值达8.71万亿元。

通过注册制改革,成长型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扩容,助推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当前,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深入人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执业质量。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规范、透明、法治的资本市场良性生态在加速形成。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在2023年,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可以预期,资本市场改革将全面推进,配套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以更好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战略部署,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将在促消费、扩内需、稳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2023年的房地产政策将更加宽松,将在落实好2022年已出台多项政策的基础上,从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新的支持政策。

在需求端,将因城施策放宽购房条件、降低购房成本,继续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住房改善消费需求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此前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措施将得到优化完善。比如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政策,放宽“认房又认贷”的首套房认定标准、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等。

在供给端,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将成为政策重点。2022年已经出台的房企信贷、债券、股权融资支持政策在2023年将加快落实,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同时,将出台新措施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实现行业的有序出清。

2023年,为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势在必行。对于2023年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要部署。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近年来,我国对平台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但随着平台规模扩张和资本聚集,产生过一些阻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通过集中专项整改,平台经济中不合规成分已被有效去除。下一步,应当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营造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

展望2023年,平台经济领域常态化监管,更需要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避免因过度监管而造成创新停滞,应给予新业态必要的发展时间与试错空间,并根据风险大小进行适时适度干预。同时,监管方与相关企业应相向而行,找到适合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监管平衡点,形成合理监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