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螺环保李晓波: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机遇更是挑战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6日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将包括危险废弃物处理在内的环保问题推向热点。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让危废资源发挥更大价值;依靠专业危废焚烧机构保障危废物的全面绿色处理。“未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和专业危废焚烧企业一定是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共同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3月10日,在由中国水泥协会主办的全国水泥窑危废处置和商用密码应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海螺环保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环保)总经理李晓波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发展历史、当前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202304061555481401.jpg

水泥窑协同处置已经成为固危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有效补充

李晓波解读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发展起源。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国外水泥企业由于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涨,开始寻找含有热值的废弃物替代传统燃料,以缓解能源危机。据报道,1974年加拿大的一家水泥厂将聚氯苯基的化工废料作为替代燃料用于水泥生产的实验,开创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先河。此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有关研究应用。实践证明,过去几十年以来,水泥窑一直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扮演“废弃物终结者”和“城市净化器”的角色。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实践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险废物。

“水泥窑协同处置已经成为固危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有效补充”。李晓波解释,据各省环保厅官网披露数据显示,危废焚烧类产能从2019年的714万吨上升到2022年的2410万吨,其中水泥窑协同处置产能由2019年的300万吨上升到2022年的1206万吨,占比从42%提高到50%。

高效节能减排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立足之本

李晓波用“低投资”“低运营成本”“吃干榨尽”“节能减排降碳”几个关键词,深度解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的优势。“首先,水泥窑协同处置在水泥窑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改造成本低、时间短,投资和运营成本相对更低;此外,水泥窑内温度高达1400℃,分解炉中的物料大部分是石灰石分解后的活性多孔碱性氧化钙,温度超过850℃,停留时间足够长,确保了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得到分解,水泥窑协同没有飞灰和底渣,真正实现危废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相比之下,传统焚烧企业焚烧炉温度在800-900℃,无法完全分解危废中的有害物质,期间产生的飞灰和炉渣依然是危险废物,对环境影响大,且处置难度大、成本高;另外,危险废物大多含有较高的热值,可作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水泥企业的化石燃料使用量,实现互利共赢。”

专业危废焚烧与水泥窑协同处置协调发展是市场的最优选择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处置危废的水泥企业,海螺水泥曾参与了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香港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经受了最严苛的评估检验,足以证明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可靠性。”提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危废处理的焚烧效率和安全性,李晓波介绍到,国家早已出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30760)等多项相关标准。作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海螺环保每个协同处置工厂都配备专业的化验团队,确保我们入窑的固危废严格符合国家标准。从我们企业内控标准来看,我们提出要以“化验室”为生产中心,严肃入窑危废配伍,确保协同处置工厂的水泥质量满足国家标准、满足企业内控标准。另外,水泥工厂的化验室对水泥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检测依旧存在,可以说,在国家标准面前,没有丝毫人为变通空间,因此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为“最良心、最放心”的工艺技术路线。

保证安全、绿色生产的同时,“低成本”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第二大核心优势。首先,焚烧企业处置废弃物需要使用昂贵的化石能源;其次,水泥窑协同处置吃干榨尽,没有环境风险很大的飞灰和底渣需要处置;第三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把固危废变成了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充分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但与此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所面临的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处置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处置适宜的危险废物。

“专业危废焚烧机构与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李晓波看来,环保作为近年来的热点领域,各类技术、资金、资源都在不断汇聚。危废处置领域技术百花齐放,产能急剧扩张。以前专业危废焚烧企业“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然不复存在,接下来必然是残酷的拼技术、拼成本、拼市场的阶段。对于各行各业的产废单位来说,更低成本的危废处置价格是他们的真实诉求;对于国家来说,合法合规处置危废,让市场来主导,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当然是好事。但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不是“啥都能吃”,专业危废焚烧企业也有独有优势,未来趋势一定是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环保产业的绿色发展。

跨越三大困境,行业正在从“散乱小”向高度集中化迈进

危废行业近些年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有大发展,也有大问题。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也有类似经历,由于初期供给不足,政策的强力刺激下行业出现了一段机遇窗口期,期间各方资本涌入。

“爆发之下必有乱象。”李晓波将水泥窑协同固危废处置行业面临的三大困境总结为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和产能错配。

集中度低:由于水泥窑协同固危废处置行业投资低、建设快,导致参与者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处置能力偏弱。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单一,危废处置规模小,行业整体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特点,给行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提升造成了瓶颈。

产能过剩:水泥窑协同处置也和传统危废处置企业一样,从缺口巨大到处置费几度腰斩。由于早期缺乏合理规划,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式地抢窑、抢市场。很快市场“僧多肉少”,产能过剩,处理费、利润大幅下降。2019年,整个危废处理领域整体出现价格“拐点”,价格持续下滑,水泥窑协同也因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即使水泥窑协同处置成本低,也依然出现了不少企业亏损。

产能错配:资质有效利用不足、产能错配严重,成了业内的“老大难”问题。各省市危废市场的供需情况也受到跨省审批政策的影响,区域性、结构性产能错配严重。有些地区危废处理企业“吃不饱”,处置能力过剩,而有些地区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又大量堆积,没有妥善处置。

在国家低碳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推动下,危废行业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领域正在逐步走出“散乱小”的野蛮生长模式。谈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晓波分享了欧美国家危废行业的发展轨迹为例——先是环保政策刺激高速发展,之后内部竞争逐渐加剧,产能过剩,最后进入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企业开始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产能规划趋于合理,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当下我国的危废行业正从第二阶段迈向第三阶段,无论是水泥窑协同处置还是其他技术路线,都将面临行业格局的调整优化,未来也将朝着大型化、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紧跟环保政策导向,海螺环保积极探索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耕创新,作为专注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军企业,海螺环保拥有世界领先的固体废物处置工艺技术,工艺类别涉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飞灰水洗工艺、油泥处置、干馏工艺、污染土壤协同处置工艺、污泥干化工艺等,真正实现了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其中,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技术彻底地解决了二次污染,是目前最经济、最彻底、最环保的处理方式之一。

重庆固(危)废处置项目 建筑规模

近年来,海螺环保紧跟国家环保政策导向,积极探索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发展模式,强调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发展,通过与国内环保研究机构、设计院所及知名高校建立良好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以打造节能环保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实现企业的低能耗、低污染、高价值的社会经济双向可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海螺环保已建立七大市场区域,业务范围覆盖国内北京、上海、安徽、陕西、河南、山东、云南、湖南、江西、重庆、新疆、内蒙古、浙江、河北、山西等23个省、市、自治区,签约项目超百个,处置规模达600+万吨/年。

李晓波介绍,目前我们已全面推广危险源预警预测系统、部分项目还探索实施了自动化危废储库等技术。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发挥行业的领头羊作用,优化项目布局,不断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全链条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水平和效率。

文山固(危)废处置项目 建筑规模

水泥窑协同处置两点倡议

为促进水泥窑协同处置长久健康发展,李晓波提出了两点倡议——避免恶性竞争,保持合理利润;提高行业管理标准,推进行业规范化进程。

“第一,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同行业恶性竞争,保持企业经营合理利润,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早日实现合作共赢。”李晓波看来,由于市场需求和政策监管的强相关性,环保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经历一段粗放管理期,水处理领域如此,危废处置领域依然如此。危废处置领域在受到重视之前,属于严重欠发展领域,产能供应上存在巨大缺口,之后在政策的刺激下迎来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价格持续下滑,甚至已经跌破成本价,严重影响到危废处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提高行业管理标准。”李晓波解释,危废处置的技术门槛高,对达标排放、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的要求更高,每个收运、处置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和风险,企业需要较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对应的处置技术能力。当前水泥窑协同处置受到了严峻挑战,更需要我们练好内功,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共同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与水泥产业高效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市场、监管都在不断成熟与完善中探索前行。李晓波认为,未来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与传统焚烧企业必将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共同从整个国家的环保大局出发,真正走出一条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