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全国各地水泥市场表现迥异。其中,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经历了先上升后回落的波动;而珠三角地区则呈现了持续下行走势;京津冀地区虽然尝试了两次价格上涨,但均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水泥需求回落幅度尤为显著。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该区域水泥产量绝对值同比回落近30%;4月和5月随着工程项目陆续启动,水泥产销量同比跌幅有所收窄,预计跌幅维持在6%-7%。
据数字水泥网跟踪显示,自4月份以来,京津冀地区水泥价格共有两次推涨,但遗憾的是,两次涨价均未能成功落地。目前,区域内P.O42.5散装出厂价230-260元/吨。尽管这一价格水平略高于长三角地区,但由于京津冀冬季停产时间较长,产能运转率偏低,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或盈亏平衡的边缘。
在与数字水泥网的交流中,河北某水泥企业领导透露,近期价格上涨尝试未能实现,并非仅仅是由市场需求表现疲软所致,与冬储的水泥和熟料价格偏低也有一定关系。社会粉磨企业利用低价熟料生产水泥,并以低价出售,同时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价格上涨信心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水泥价格的提升。
据了解,唐山地区水泥熟料生产线于4月30日起,实施为期15天的错峰生产,库存下降,主导企业已顺利将熟料价格成功上调35元/吨,从原先的240元/吨提升至当前的275元/吨,并计划再进一步上调至290元/吨,旨在稳定并提升水泥价格。
尽管如此,京津冀地区大中型企业依旧担忧后期的市场竞争形势。特别是“水泥新标”即将执行,如果监管力度不足,小水泥企业可能因此获得竞争优势,而大企业不仅成本增加,销量还可能受到损失。
2023年11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75-2023《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中,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合材料掺加量被修订为大于等于6%且小于等于20%,这一变动意味着熟料掺加量将相应地提高,从而导致水泥生产成本增加。由于不同企业的原始熟料掺加量存在差异,因此成本增加的幅度也将有所不同。据与数字水泥网交流的企业预测,京津冀地区水泥生产成本预计将增加10-20元/吨不等。
在河北地区,众多小型企业水泥生产过程中历来保持着较低的熟料掺加量,有的企业甚至不足20%。随着新标准执行的实施,即便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企业也会确保水泥产品符合新标准。然而,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若监管不到位,为了节约水泥生产成本,达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现象在北方地区较为普遍。相较之下,南方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龙头企业由于之前的水泥生产中熟料掺加量一直较高,因此成本增加幅度相对较小,其他中型企业为了达标,加之区域监管相对严格,反而增加的成本可能会略高于龙头企业。
因此,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新标准实施后,则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