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高增长急刹车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6月25日
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目前水泥行业有22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加了38.7%,其中18家公司实现了同比增长,占到了行业内公司总数的82%,9家公司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了39.52%,有12家公司实现了同比增长,占到了行业内公司总数的55%。从这两项指标来看,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整体表现良好,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当我们再考察公司的环比增长情况时,情况却有所不同。三季度22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长率较二季度下降了8.2个百分点,而仅有10家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环比增长,占公司总数的45%,其余12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均环比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达到37%;净利润情况同样如此,22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率较二季度下降了60个百分点,仅有8家公司环比增长,占公司总数的36%,其余均环比减少,最大减幅达到80%。作为行业龙头的海螺水泥同样不能幸免,其净利润环比减少了62%。另外江西水泥、四川双马、牡丹江还在三季度出现了亏损。
从销售毛利率来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三季度有15家公司销售毛利率较二季度下降,行业平均毛利率下降了3.5%,其中海螺水泥的销售毛利率较二季度下降了8.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17.91%。
宏观调控是增速下降的主因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水泥行业的增速和盈利能力均有所下降,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全行业快速增长开始告一段落,水泥行业进入了调整阶段。究其原因,今年4月份国家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持续紧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
国家宏观调控对水泥行业从项目立项、土地审批、银行贷款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对于高耗能的水泥行业来讲,新的扩张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同时宏观调控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水泥行业的下游需求减少,这在水泥行业的产量和产品价格上有较突出的表现:今年1-9月份,全国共累计生产水泥66783.94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5.3%。从分月度情况来看,水泥产量同比增速在2月份达到高点之后逐步回落,其中3月份的回落幅度最大,达到了10.5个百分点,8月份水泥产量同比仅增长9.4%,较2月份时的33.5%已减少了24个百分点,产量增速下滑明显。从产品价格来看,全国重点水泥企业的主要水泥品种出厂价格从年初以来基本上保持了逐月环比下降的趋势,9月份各品种的平均价格与1月份相比下降了5%左右。
年初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严重,煤炭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9月份全国煤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已有近60%的涨幅,加之火电部门又开始继续储备煤炭以应对水电的枯竭期和北方地区的冬季供热,煤炭的紧张状况到明年都难以得到改观。另外从10月1日起为了有效调节有限的电力资源,国家对水泥等6个高耗能产业的用电价格上调,上浮幅度在每千瓦时0.02元-0.05元,以9月份水泥产量8292.08万吨计算,1个月将减少水泥利润1.6-4.1亿元,第四季度将至少减少利润5-10亿元。此外公路治理超载导致运价上涨,水泥行业的盈利空间继续受到挤压,经过对行业内22家上市公司三季报汇总统计,三季度主营业务成本合计同比增加了38%,期间费用合计同比增加了27%。
由此可见,在需求及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水泥行业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
行业进入调整期
长期以来,我国水泥生产一直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即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偏低,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而立窑水泥、湿法和半干法水泥产量仍然占据了水泥总产量的大部分。我国水泥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
针对此情况,国家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遵循了“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使新型干法水泥在总产能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并逐步替代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同时限制发展落后的立窑水泥、湿法窑水泥等项目,并逐渐淘汰这一部分生产能力。因此调控政策从长期来看是对行业发展有利的,紧缩信贷、提高项目资本金将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抑制盲目投资,同时随着投资的减少,行业的结构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但从短期来看,调控政策使水泥行业的下游需求减少,行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水泥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较强,是典型的投资推动性行业,而10月29日央行宣布加息将进一步使固定资产投资减缓,而且本次加息有可能预示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随着利率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减缓,将对水泥行业的未来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综合来看,宏观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和加息对下游行业需求的抑制,以及瓶颈行业的持续紧张,都使水泥行业未来一两年的发展不容乐观,水泥行业告别高增长进入调整期,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将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水泥作为一种广泛大量使用的基础建筑材料,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替代产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在行业结构调整完成后,行业内公司将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仍将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