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下游影响徘徊低谷 水泥行业待浴火重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20日

  中国水泥协会近日以中水协字[2005]019号文向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递送了“关于请求解决水泥企业生产用煤困难的报告”。

  报告指出,根据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下半年经济运行质量不容乐观。目前,水泥产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而利润大幅下降,大多数企业对下半年水泥市场抱悲观态度。水泥协会对企业和地区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水泥生产成本中煤、电费用已由原来的占60%上升到占80%左右,给水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目前这种局面若持续下去,将危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和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解决企业的用煤困难,中国水泥协会围绕企业用煤的质量、价格、供应以及煤炭出口等问题向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提出了5点建议,恳请国家发改委对目前水泥企业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在经历了2004年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创历史新高的辉煌之后,2005年前四个月水泥业坐上过山车:全行业前四个月累计亏损达0.77亿元,与2004年全年实现136亿元利润相比,判若云泥。日前出台的5月份数据又显示出起色,5月份全行业实现利润7.13亿元。如此大起大落之下,究竟该如何看待水泥业的前景?

灵敏晴雨表感受投资冷暖

  近几年来,我国水泥行业业绩可圈可点。水泥产量从2002年的7.25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9.7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5.72%;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1,440.10亿元和46.48亿元提升为2004年的2,289.88亿元和136.2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11%和80.45%。就今年以来的业绩变化,是否可以认为是水泥业的一轮快速发展期已经结束,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认为,水泥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超级晴雨表,其灵敏度甚至超过钢铁。前三年水泥行业的好成绩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加而产生的。由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水泥每年的产销率都保持在98%左右,2003年底更一度出现过水泥销售商排队买水泥的现象。

  2004年国家开始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水泥行业的市场需求首当其冲受到直接影响。今年起房产新政不断加力,对水泥行业而言,来自房地产方面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偏离了预期的消费规模。作为房地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水泥生产在房地产新政的作用下,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今年1月~5月,全国水泥产量为3.6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8%,与近年10%以上的速度相比,增速大大放缓。中国水泥协会称,今年以来仍然偏紧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特别是5月份七部门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对水泥行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庄春来表示,5月份是每年的施工高峰期,按照往年的经验,水泥需求应在第一季度的基础上出现强力反弹,但今年并没有出现。他认为水泥需求的下降应该是必然的。

产能扩张已超市场消化力

  与之相反,最近几年,水泥产能扩张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实际需求的增长。2004年仅新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就有143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总计为12,995万吨。2004年第一季度是市场供求力量对比的拐点,自此以后市场供给大幅增加,逐渐超出市场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也由买方竞争转向卖方竞争。而水泥供给过剩现象从2004年下半年以来日益突出,水泥企业往往为了多占领一些市场份额不惜降价拼杀,导致水泥价格一路下跌。全国平均价格从2004年2月份的381元/吨降到2005年1月份338元/吨,降幅为11%。局部地区降幅更大。

  另外一方面,由于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全面紧张,水泥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2003年成本比2002年增加了22.68%,2004年又上涨到30.23%,大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资金链的趋紧,水泥行业资金瓶颈凸现;而物流设施薄弱,导致水泥企业难以突破狭小的区域市场。多种不利因素都制约了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

  进入2005年以来,水泥行业“两头受压”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第一季度是传统的基建淡季,水泥行业亏损严重。从5月起,随着最佳建筑施工季节的到来,需求拉动给水泥行业注入活力,实现了扭亏为盈。

  专家认为,如果国民经济按照年初确定的8%目标运行的话,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在17%左右,基本在正常增长区间。全年对水泥的需求将比较平稳,预计全年行业实现利润不会超过60亿元,水泥价格将维持在低位运行。同时,企业的重组和节能改造将成为这个平缓发展期的主旋律。

走出低谷整合需加速进行

  市场需求不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是水泥行业自身无法改变的系统风险,针对企业如何化解或减少这种不利因素,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认为,尽管水泥行业面临着市场、能源、资金和运输等制约因素,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制约因素也为我国水泥企业提供了一次开拓市场、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更是水泥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进而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与其它基础原材料行业不同,历史上水泥行业的国家投入不多。企业大多是小打小闹起步,规模小,技术档次低,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据统计,2000年在全国4,957家水泥生产企业中,大中型水泥企业668家,水泥产量在占全国的50%左右。近几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下,由于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采用,一批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与小水泥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到2004年,大中型企业发展到1,238家,产量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5%。企业平均规模也随之提高到18.5万吨,但仍远低于国际水平。目前世界前6大水泥企业已控制除中国之外世界水泥市场的42%份额。而国内的行业老大——海螺水泥在华东市场上的份额仅为25%左右。

  由于产业集中度低,目前我国水泥市场仍是以区域市场为主,而且市场上缺乏控制价格、平抑价格的主导企业。降价拼杀成为企业唯一的竞争利器,进而加大了企业的景气波动。因此,国内水泥行业要走出低谷必须要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整合过程。

  目前以海螺为首的大型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三狮、华新等水泥集团云集华东,凭借新型干法生产线的规模优势及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运用价格战策略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而中小企业生存状况非常艰难。专家认为,在产能明显过剩的环境下,优势企业祭起价格大旗,从客观上可以起到淘汰落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改变我国目前水泥企业数目多、规模小、效率低的产业布局状况是有好处的。

  目前水泥行业约有企业6000多家,据专家分析,今后经过充分竞争,健康的行业环境下大概会留下500余家胜利者。

投资热情不减竞争跨国化

  从6000多家企业缩减到500多家,这意味着行业洗牌将相当惨烈。但水泥业的新增投资依旧热情不减。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主要的市场前景也是相当诱人,因此现在外资公司都在加大在中国水泥市场的投资力度。今后的竞争将是全球水泥巨头都参与的跨国竞争。

  另外,尽管水泥行业是宏观调控要控制增长速度的行业。2005年全国拟投产的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将达6000万吨,从而使水泥熟料总能力将达到3.8亿吨。这样的产能扩张速度虽然低于前两年,但仍然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

  在大规模的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同时,如果不能有效地限制和淘汰立窑式等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新增生产能力留出一定发展空间,水泥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重。中国水泥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从协会工作出发,他们建议政府在今后制定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产能的布局和区域市场的需求的平衡,以避免盲目扩张对水泥行业本身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水泥生产国,就今后我国是否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消化多余产能这个问题,中国水泥协会有关人员认为,我国去年出口水泥600多万吨,而去年水泥的世界贸易量为2.1亿吨,我国所占比重很小。今年预计出口1500万吨左右。海螺水泥开始迈出了国际化经营的实质性一步,向美国出口水泥。

  但是,水泥工业是资源型产业,目前水泥出口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从长期看,国家不会鼓励水泥出口。今后水泥出口会有所增加,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剂国内市场余缺的作用。

水泥循环经济需快马加鞭

  作为高能耗行业,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是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以大量废气和粉尘排放为特征。发达国家从1990年起就确立了新的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要求水泥工业生产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尽可能消纳自身和其它行业的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实现水泥生态化发展。目前日本水泥工业平均每生产一吨水泥所利用的各类废弃物已达到300多公斤,德国利用各类可燃废弃物做燃料已占到水泥总燃料消耗的38%。

  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全国平均吨水泥能耗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能耗水平,节能潜力很大。专家认为,目前,能源瓶颈的存在已使企业节能意识大增,并落实到行动上。除了上马高效、低能耗、符合环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外,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已正式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该技术利用窑头窑尾排放废气余热发电,无需或减少消耗燃料。该技术使吨水泥能耗可降低40%左右。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认为,随着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的提高,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粉磨节能技术、环保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水泥企业严格成本管理,努力降低能耗,将从整体上降低我国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率,促进水泥行业走向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