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根本在于调整结构

来源: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5日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一弹指间,“十一五”仅余下区区半载。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发展目标,更是政府对人民所做的庄严承诺。

  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努力有目共睹,成绩有目共睹,困难亦是有目共睹。

  而今,一个牵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目光的问题是——半年后,这些承诺能否如期兑现?

  “十一五”承诺能否兑现

  “我们这栋大楼里所有的能耗都来自水泥窑:我们用水泥窑的余热发电,我们用水泥窑废气中的热量来供应热水。”安徽海螺水泥(600585,股吧)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何承发对记者说,“去年我们光余热发电就达到32亿千瓦时,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政策鼓励下,节能减排蔚然成风。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已成为不少企业的自觉追求,并为国家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经初步核算,“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节能约4.5亿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

  “我们扭转了‘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出现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这些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解振华说。

  当前的成就让我们自豪,但与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2010年,这将是节能任务非常艰巨的一年。

  而更让人焦虑的是,今年一季度,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经初步核算,全国单位GDP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3.2%。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必须痛下决心,迎难而上,重拳出击!

  “目前,政策效果初步显现,节能减排形势已经有所转好。”解振华说,“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要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

  为何减排容易节能难

  在节能减排的三项主要考核指标中,虽然“节能”指标尚不容乐观,但两项“减排”指标中,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也胜利在望。

  “减排”与“节能”,一快一慢,一易一难,发人深思。

  “节能比较难,这与我们的能源结构有关系。中国多煤少油,而且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一时很难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时,GDP能源强度会呈上升趋势。以韩国为例,从1971年到1997年,其GDP能源强度上升了45%。如果中国没有采取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可能会继续上升。

  李佐军说,金融危机的爆发事实上也妨碍了去年的“节能”工作。在2007年和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4.04%和4.59%;而2009年,在“保增长”的压力下,一些重化工项目纷纷上马,致使当年单位GDP能耗仅下降2.2%。

  专家认为,相比于“节能”,“减排”之所以进展更快,或许得益于“减排”工作的易于操作。

  “以二氧化硫为例,我们能提前超额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通过上大压小’,关停了不少小火电;而且电力企业多是大国企,比较听招呼’。所以这几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效果非常显著,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长。”李佐军说。

  鉴于“减排”目标进展较快,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

  “虽然减排成效比较显著,但国家要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现在一些企业虽然也建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但往往只是个摆设,检查团来了就开着,走了就停掉。一些小火电改成了垃圾焚烧厂,但它们依然大量使用煤和油来发电,依然在排放二氧化硫。”

  以体制改革促经济转型

  打好持久战,必须有相应的战略和战术。然而,一个不必讳言的事实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依靠签责任状、大检查等行政手段;这些手段能否作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长久之计?

  “行政手段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倾向于采取行政手段,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行政手段轻车熟路,而且行政手段见效快。”李佐军说,“从长远看,我们还是得依靠市场和法律手段,但现在它们的基础还很薄弱。”

  赵章元则认为,中国其实并不缺少法律,我们有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等一大批法律,但问题是执行情况都不太理想。

  “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有令不行,不守规矩的企业没人管,结果就是守规矩的企业吃亏。”马钢集团副总经理惠志刚说,“一些小钢厂不上环保设施,产品成本低,反而有一定市场。”

  赵章元认为,要改变有法不依的现状,关键是理顺执法体制。比如,现在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如果地方领导要保护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就不敢有所作为。假如环保系统采取垂直管理体制,人事、经费都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情况就会好得多。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要推进节能减排,根本上还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再走过于依赖投资、依赖重化工业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说,“但要改变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为服务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地方领导真正把民生而不是GDP放在第一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