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特别报道: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新局面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4日
    编者按 即将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十五”时期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将顺利实现。为了集中反映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展望新一年的工作,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述评《回顾与展望--2005特别报道》。今天刊出的是第一篇。 
 
  硕果累累又一年。今年以来,中央在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时,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国民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03年跃升至9%的高平台后,始终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今年前三季度为9。4%。 
 
  “中国的经济数据就在我认为会走低的时候走高了。”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这位长期以来为国际机构投资者解读中国经济的知名学者曾经表示,中国经济将在2005年下半年减速。而今他撰文承认,中国经济近期的增长势头要远好于他的预测。 
 
  经济总量关系协调性增强 
 
  自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防止了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到今年,这一政策效应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统计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各季分别增长16。2%、16。4%、16。2%。价格总水平稳中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比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回落1。6个百分点;消费继续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消费与投资增速差距缩小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2。38万亿元,增长16。7%,增收3400亿元。同时,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继续缓解。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这一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全年粮食产量在去年超常增长的基础上预计将有较大增产。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继续发展,畜牧水产业势头良好。在重大装备生产、能源开发等领域,国家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项目,淘汰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煤矿、小水泥、小钢铁、炼焦、电解铝等落后生产能力,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取得明显进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陆续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良好开端。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根本动力,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这一年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一些难度很大的改革措施,加快减免农业税,启动了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出台。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外贸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增长23。7%,其中出口增长31。3%,利用外资达到432亿美元。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造福民众。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分别同比增长11。5%和9。8%,均高于经济增长率,同比分别提高0。1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拉动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1?10月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3。6%和11。2%。 
 
  宏观调控经验进一步丰富 
 
  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可以看到,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有效调控,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部署,也充分反映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复杂局面、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一是围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调节”。合理调控土地、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遏制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和价格过快上涨;及时调整出口税收和加工贸易政策,抑制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成品油出口政策,缓解了部分地区供应紧张的状况。 
 
  二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抓住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城市和农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国内经济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三是抓住总量平衡关系改善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制定出台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市场准入和税收等手段,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四是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民生问题。稳定充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整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使人民生活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这些做法和成功经验,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健康前行的宝贵财富,必将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而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不平衡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还比较多;还比如,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趋利避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分析来看,对于“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和难点在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会进一步显现;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地区投资冲动仍很强,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原油价格上涨将带动成品油和其他产品价格上扬,增大经济运行成本;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还较多,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乱收费、群众看病难,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等比较突出。 
 
  因此,权威人士强调,分析清楚明年的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能促进我们把相应的政策措施考虑得详尽一些,也将使各项政策措施更扎实地得到落实。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重要的在于要继续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优化货币信贷结构。要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完善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规则,引导资源优化配置。要增强各项调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为关键的在于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如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新的一年里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
 
来源:经济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