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记者潘圆
中国青年报北京12月12日电 "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在反市场体制上结成联盟。打着弥补市场缺陷的口号,大众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就此改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今天在《财经》杂志2006年年会上,出人意料地用这一段话来结束自己的主题演讲。
一向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家因何动了感情?吴敬琏言语间隐含着深深的担忧。日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收入不平等有两个可能的来源:一个是机会的不平等,一个是结果的不平等。目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主要来自机会的不平等。他解释,就像贪官污吏通过盗窃公共财产,通过买官卖官,很容易就成了千万、亿万富翁。但现在好像集中注意的是结果的不平等,于是就要限制国企经理的最高薪酬,对一般的富人征高额税等等;还动不动就要"向富人开枪"。这种说法和做法不但没有抓住要点,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贫富悬殊,是腐败、是用权力换取收入,即权力寻租造成的。"
事实上,贫富差距的扩大正成为许多政策权衡的焦点。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国企MBO的"放与收"等等,这些争执的背后隐藏着同一个问题:当贫富差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是通过扶持弱势群体,加速深化改革,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现象,还是走平均主义的老路?
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剧,增长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已到了必须解决的关头。如何破解这些矛盾?是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还是深化改革、继续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决定着亿万人的命运,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经济学家的良心。
吴敬琏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出的药方针对着12个字:"增长方式、市场机制、政府职能",而转变政府职能是破解矛盾的支点。他指出,"目前政府职能错位相当普遍,一是越位,二是不到位。不该管的管;应该管的,管得不够或没管好。看得见的手压住了看不见的手。"
吴敬琏不赞同为考虑改革成本而放慢步伐的做法。"改革当然要付出成本,从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到新的经济结构当然是有成本的。但不改革也要付出成本。因为旧的价格机制应该市场化,但没有市场化,给我们很多错觉。"
他分析,"电解铝为什么上得这么多?重要原因是供电价格。90年代给电解铝企业优惠的电价,客观上起到了误导企业的作用。"电解铝企业表面赚钱,但如果考虑资源消耗的实际成本,是赔钱的。"改革不能太快,但改革太慢,成本也很高。像这样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亏损,也不行。"
他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转变的结果不如人意。以至我们每一次经济加速发展,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但很快就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主要原因是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各级政府在土地、信贷等资源配置中仍然有过大的权力。其二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标准。其三,财税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型增值税。其四价格扭曲。
"高度扭曲的土地、水、信贷资源都是行政定价过低,引导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以浪费资源的方式提高增长率。"因此他认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将以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