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一负”,十八年的追求与变迁(上)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2日

    说说水泥行业那些事儿

    “在困难中砥砺奋起,在挑战中革弊求新。”深化改革时期的水泥行业迎来了宝贵的机遇,也面临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行业布局与产能过剩的相互交织、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企业与区域市场的相互关联、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相互比拼。这其中,总有些焦点问题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些现象让我们踟蹰徘徊、难下判断,总有些深度思索让我们不吐不快。拿起笔来,中国建材报应时而动,从2014年3月11日起不定期推出《说说水泥行业那些事儿》栏目,以品评行业政策、聚焦行业热点、关注行业发展为出发点,与广大读者共同关注水泥行业内的焦点、观点、难点。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出重拳治理雾霾!报告中提出‘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水泥工业伴随着共和国一同成长,如今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早已甩掉了“傻大黑粗”、“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帽子。然而在国家“重拳治霾”的决心下,不禁让水泥行业反思“面对当今的环境问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不久前,本报刊出《建议北方五省区水泥企业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机制》的文章,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水泥企业自觉提出生产与采暖错峰,不仅体现水泥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也说明了当今水泥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泥生产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十几年前,由现任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长明提出的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四零一负”的战略目标。

    “四零一负”的提出

    “四零一负”是高长明通过实地调研世界先进国家的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战略,研究国际水泥工业科技发展趋势后,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至今已经有十八个年头了。

    “1995年前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水泥企业中,‘四零一负’技术发展和工业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只不过其所实践的‘四零一负’的内容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水泥企业中,离真正的‘零消耗’还有相当的差距。”在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艾法史密斯公司的会议室里,与记者畅谈“四零一负”的高长明有些激动。

    高长明告诉记者,所谓“四零一负”是指“水泥工业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水泥企业对其周围生态环境完全实现零污染;创新水泥工艺和余热回收技术,降低单位水泥电耗,提高单位熟料余热发电量,实现水泥企业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水泥企业完全实现废料、废渣、废水的零排放;降低单位熟料热耗,开发利用各种替代燃料,实现熟料生产对天然矿物燃料(煤、油、天然气)的零消耗;节约资源,扩大利废功能,消纳各种废物,减轻环境负荷,为全社会废渣、废料的负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事实上,“四零一负”正式提出是在1996年,那时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水泥行业“零污染、零排放”这些理念还仅仅是个苗头,说到这些问题,高长明坦然,在“四零一负”刚提出时确实遇到一些阻力。“四零一负”一经提出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确实,按照当时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状况来看,“四零一负”的想法过于超前。但在高长明看来,“四零一负”将是世界水泥工业的未来,用高长明的话说:“很多人认为我似乎想的太美了,但是看看今天水泥行业逐渐清晰的发展方向,我明白我没有说错。”

    推广“四零一负”坎坷重重

    既然“四零一负”如此利于水泥工业的发展,那为什么国人提出“四零一负”将近二十年了,反而是国外的水泥企业在“四零一负”上取得突出进展呢?国内推行“四零一负”面临哪些困难?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高长明慨叹道:“中国水泥工业最大的困难在于‘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

    我国水泥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在水泥行业的深入研究上体现的较为明显。高长明告诉记者,他在德国工作期间,曾深入研究德国如何发展水泥工业的循环经济,其中一个案例让他印象深刻。
   
    “当时是为了研究水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德国政府部门采取相类似地区生态对比的方式,具体就是选定两个生态环境相类似的地区,其中一个地区设立水泥厂,而另一个地区什么都不建。然后对这两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检测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最后把这十年的数据进行汇总。在数据比对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高长明慨叹:“这十年的数据是非常有说服力,这说明德国的水泥工业循环经济的程度有多高,可是这种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的研究在国内几乎从来没有进行过。”

    推行“四零一负”,政府是绝对的主力军。高长明表示,“四零一负”应该作为水泥行业内的顶层设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推进。高长明指出,今年是“四零一负”的提出的第十八个年头,然而“四零一负”在国内的进展却极为缓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水泥行业基础差、底子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引导的缺位。

    “以处置固废为例。”高长明告诉记者,水泥行业处置城市垃圾更环保、更高效,但目前的问题是,水泥企业没有稳定的垃圾供给,究其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策驱动力不够。

    “日本在垃圾处置上一开始只关注垃圾焚烧发电,然而不久之后就发现行不通。因为发电站的炉温不高,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残渣和飞灰,日本处理这些残渣和飞灰的方法是就地深埋,可经过长时间的掩埋,这些残渣和飞灰不仅污染地下水源,而且在地震灾害中发生了泄露,导致了二次污染。”高长明说,焚烧垃圾发电,清洁燃烧很重要。但是发电站很难达到清洁燃烧的要求,况且焚烧垃圾的发电量很有限,所以日本后来没有在国内推广垃圾发电。而经过调研发现水泥企业焚烧垃圾没有二次污染,而且焚烧垃圾可以替代煤、天然气等燃料,在消纳垃圾的同时也降低能耗,所以目前日本垃圾处置正在向水泥行业转移。

    国内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进展缓慢。最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国内水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关键是政策上。政策引导到位,技术、设备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或者引进而解决。政策、科研、技术、配套设施等问题不单单是我国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废弃物所遇到的困难,同样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寻求低碳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次就是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自觉性问题。高长明告诉记者,二十年前,德国被确认水泥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只有七八种,现在已经有十九种了,另外还有十种污染物是水泥企业自愿上报的,这就是企业环保自觉性的体现。

    “目前中国水泥行业步入了‘绿色十年’的发展阶段,很多水泥企业在‘四零一负’上做的也很不错。”谈及国内“四零一负”程度较高的水泥企业,高长明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着:“首先就是台湾的台泥和亚尼这两家水泥企业,无论是在节能减排还是余热发电上他们都要走到了前头,而内地就要数海螺、华新、中材和金隅这四家企业了。”

    高长明告诉记者,华新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做的很不错。2013年9月,湖南首个生活固废生态处置项目——华新株洲生态环境工程及协同窑处理城市垃圾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据报道,这是华新在湖南省建设的首个生态环保项目,分为生活垃圾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两大部分。这个项目总投资9700万元,垃圾日处理能力达450吨,每年可处置生活垃圾16万吨、节约原煤近2万吨。“项目投产是一方面,关键是如何发展,这就要看政府在政策上如何引导了。”高长明说。

    “最后,就是现在社会对水泥行业的评价有失偏颇。”高长明表示,国内水泥行业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很多大型水泥企业已经甩掉了“三高”的帽子,人们所说的”傻大黑粗、冒黑烟”是一些不达标的小水泥厂,这些作为落后产能在淘汰范围之内,社会不应该一概而论,否定水泥行业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无独有偶,此前国务院参事、资深水泥专家蒋明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曾表示,社会不应对水泥行业有偏见,水泥行业为中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有水泥行业那天起,水泥的价格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它带来经济增长确实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应该正视水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应该理性对待水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追求“四零一负”,让企业赢得尊重

    放眼全球,在发达国家,水泥工业并不被认为是高污染产业,相反,水泥工业正在扮演着城市净化者的角色。据高长明介绍,在德国,水泥生产在2003年就已经实现了零污染。2005~2009年,世界水泥工业共销纳焚烧了近9000万吨废料,并且由于水泥窑具有煅烧温度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并被认为是实现废弃物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处理的有效途径。

    “水泥行业在德国和欧洲各国的口碑很好。”说到国外水泥企业的现状,高长明给记者讲一个故事,那是在几年前,当时高长明作为代表去德国一家水泥企业参加会议。在德国机场安检过关的时候,按照当时的入境要求,在德国参加会议的境外人士需提供邀请企业的介绍信或请柬,当高长明拿出了这家水泥企业寄给他的请柬时,机场工作人员对他礼敬有加。后来经他了解,原来邀请他的这家水泥企业在当地有着非常好的人气和口碑,最出名就是在生态环保方面对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德国对水泥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在这样的国家能将高污染的行业做到让社会尊重,着实表现了这家水泥企业‘四零一负’的程度有多高!”

    不仅如此,据高长明介绍,德国和欧洲各国有很多水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可以支持企业周边居民小区的供暖和日常用电。“不仅满足生产,还能解决民生问题,我想这样的水泥企业应该是国内水泥企业努力的目标。”高长明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