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建设:发水泥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15日
      《经济日报》近日文章分析总结,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为何可以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卓有建树,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免费发水泥。

      3月1日《经济日报》刊发的长篇文章题目为《韩国“二元经济”转型之路》。其中记者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韩国农村硬件建设的办法:

      一、政府斥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主要用于修建农村用水系统、供电系统和通讯设施、改建村庄和修建乡村道路等。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3万余个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公斤,并明确规定这些水泥只能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则提出了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河堤、草屋顶改造、改善饮水条件、盖村活动室、改造卫生间和村级公路等20种乡村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同时,还派技术人员指导村镇制定建设规划,修建道路桥梁。

      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新村的热情,韩国政府在投资方面还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原则,根据各村利用政府物资投入的效率,将其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和基础村三个类别。政府的援助只分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自立村和自助村。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但如果基础村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还可在第三年追加1000袋水泥。

      二、发放补助和低息贷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韩国政府向农民普遍提供长达30年的低息贷款并推荐12种标准住宅图纸,让农民(对)新建或改造住房,受到极大欢迎。同时,交通的改善大大减少了水泥等建材的运费,降低了建房成本,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1971年,韩国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的是茅草屋,到了1997年,所有农民都住进了瓦房或铁片屋顶的新房。

      据报道,由于方法措施得当,韩国的新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后期,韩国新修灌溉水渠4440公里,新修道路4.4万公里,加宽公路4万公里,新建农村会馆35950所,所有农村全部通车,几乎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农业欣欣向荣的状况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1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71年的90亿美元上升到668亿美元,人均产值也从277美元跃增至1734美元,1970年~1987年,韩国经济增幅名列世界第二,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来源:中国建材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