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为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24日
2006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通稿之二
 
     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200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00多家,资产总规模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135万人。
 
    “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突出表现为:产量高速增长。去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较2000年净增4.6亿多吨,五年平均年增长12%。技术进步明显。日产5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技术装备先进性、可靠性提高,建设工期缩短,吨水泥投资大幅度降低,综合能耗明显下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比重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大型企业实力日益提高。去年排名前10位的大集团水泥产量超过1.65亿吨,市场份额由2000年4.4%左右提高到15%。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国内拥有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及工程总承包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水泥成套装备工程建设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水泥工业发展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日益增长需要的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落后生产能力比重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当前影响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落后产能退出缓慢。由于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会稳定需要和财力限制,对关闭淘汰落后小水泥不积极,致使落后产能退出缓慢,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二是地区间结构调整不平衡。虽然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少数地区已达70%,但多数地区仍然偏低,有的还不到10%。三是行业集中度低。国内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的产能。四是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有的生产企业单纯追求降低成本,大量超标掺用混合材,致使普通水泥产品中32.5级及以下低标号水泥占80%以上。有的施工单位片面追求降低建筑造价,大量使用低标号水泥,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造成维修浪费。五是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一些地方不问资质和条件,批准大量新上水泥项目;落后水泥在工程和建筑使用中得不到有效限制。六是节能利废工作进展缓慢。关于水泥利废和消纳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建筑生活垃圾方面尚缺乏系统的政策配套,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二、当前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比上年增长10%。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现价)2684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销售收入260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5亿元,同比下降38.7%。规模以上5149家水泥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851家,亏损面35.9%,比上年增加8.9个百分点。亏损额48.9亿元,同比增长74%。
 
    去年水泥行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一是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水泥需求出现合理回归,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二是原燃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全国大部分水泥企业生产用煤进厂价比上一年同期提高100元/吨以上,仅此一项全行业就要增加成本支出100多亿元。面对原燃材料涨价和水泥降价的“两头受挤”,水泥行业出现整体效益回落在所难免。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全国水泥总产量21555万吨,同比增长23.3%;前两个月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29.9%;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大幅减亏,同比减亏4.5亿元,净亏损0.48亿元。
 
    我们认为,去年以来水泥工业整体效益下降是对2004年非正常利润的调整和回归,有利于抑制局部地区的投资过热,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水泥工业的竞争力。
 
    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特别是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都将拉动水泥消费需求保持一定增长。但另一方面,随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受到控制,水泥消费需求的增幅比前几年会有所回落。2005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5亿吨,而水泥生产能力已达13亿吨,产能过剩2.5亿吨。特别是落后生产能力比重仍占60%左右。预计2010年国内水泥需求量为12-12.5亿吨,比2005年增加1.5-2亿吨。要实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到70%以上的目标,必须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力度。只有这样,国内水泥市场才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才能在大力发展水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把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潜在产能过剩风险,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精神,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目标: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kg下降到110kg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目标,八部委联合通知进一步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是要加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继续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新上项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
 
    二是要严格市场准入。把环保新标准纳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的审核条件,坚决取缔无证生产。适当修订水泥标准,提高水泥标号。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认真执行今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提高建筑市场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大中型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从使用环节入手,鼓励发展散装水泥等。
 
    三是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抓住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资源、能源压力。
 
    四是要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水泥企业兼并、重组、联合,提高生产集中度。确立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五是要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对大型水泥设备出口提供信贷政策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使我国水泥工业由产品输出向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
 
    六是要加大对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要抓紧完善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中有关水泥利废税收优惠规定,停止对落后立窑水泥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鼓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工业、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
 
    七是强调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落后企业改进管理,挖潜降耗,提高经济效益。
 
    水泥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其对节能、利废和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水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经济运行局子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