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湖北水泥投资过热 小心潜在风险

更新日期: 2007年08月14日 来源: 《中国水泥》杂志 【字体:

    7月27日,持续晴热高温的武昌,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暴、冰雹同时袭击,武汉城区大面积停电,部分地区交通堵塞严重。今年6月以来,湖北先后8次遭受暴雨袭击,局部地区重复受灾,荆门、随州、宜昌、襄樊、恩施等地的20多个县市区受灾严重。

    这一"热与冷相撞"的天气自然灾害,无意中呼应了最近一段时期湖北省水泥工业投资过热的现象。也让期盼水泥工业结构快速发展的人们沉下心来,冷静审视、思考一下目前还在不断加热的湖北水泥投资"气候",避免在"过热、过快"之后,遭受"狂风,雷暴、冰雹的袭击"。

    形势大好背后的隐忧

    2006年,湖北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185家,共生产水泥5109万吨,全国排名第七,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企16家,新型干法生产线25条,产能3000万吨,占比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披露,今年上半年水泥市场启动迅速,全省185家水泥企业完成销售产值5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7%;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下,价格攀升较快,进一步催发了新型干法的投资热情,1~5月,全省水泥行业完成投资11.11亿元,同比增长147.78%。如果单单看这组数字,的确令人为湖北省水泥工业的发展欣喜,然而,倘若对其未来几年发展前景的预测,就无法使人欣喜下去了。

    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说,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潜在风险!近期由于看好湖北省水泥市场,诸多投资者"一窝风"纷纷要求上马大批兴建水泥新生产线,即便剔除落后产能退出的空间,要照此发展下去,产能过剩必现无疑!

    专家指出:一般而言,每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产生1.2万吨~1.5万吨的水泥需求。2006年,湖北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72亿元,这样框算,湖北省的水泥需求量大约为每年4286万吨~5358万吨。武汉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水泥消费中心,其次为襄樊、宜昌、恩施。根据对湖北省人口、固定资产投资、GDP的分析,到2010年,湖北省的水泥消费量将达到630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量约1.02吨。

    《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一五规划》中的目标:"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占80%以上"。这个指标显然与上面专家的分析数据相吻合,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但是目前的发展态势是怎样呢?

    据记者初步了解,湖北省目前投产和在建的项目共有35条完整生产线,水泥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800万吨(不含粉磨站1100万吨的产能);已核准未开工的生产线还有10条,可形成水泥产能1800万吨,加上原已形成的产能,合计可达到7600万吨。此外,湖北省还有拟建项目12条(其中有6条生产线没有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可形成水泥产能2300万吨,至2010年,全省水泥产能(包括华新和其他水泥企业所有在建以及已经批复的项目)将达到10000万吨,远远超过"十一五"期末6300万吨消费量的水平和省规划发展的目标,过剩产能达到3500万吨。"十一五"期末还有800万吨的立窑产能将继续保留。这将加剧湖北产能过剩的状况。

    产能过剩将造成建设资金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将加剧市场的价格恶性竞争;一些项目建成后必将陷入亏损泥潭,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届时,湖北省水泥总产能释放出来,几千万吨的水泥将销往何处?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急风雹雨",将会横扫湖北省水泥市场,湖北省水泥工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浙江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由此造成的巨大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盲目投资是产能过剩的元凶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湖北省水泥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市场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速,两年后将导致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的快速扩张将加剧水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的过度竞争,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天气"变化,产品供大于求,必将使整个行业出现亏损。造成水泥行业投资过热的因素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很多地方政府雄心勃勃加快发展,力争尽快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大目标,为了"政绩工程"搞"行政倾斜",使水泥投资中成本收益比发生了人为扭曲。比如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企业,造成了企业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有道是:"企业为了花花绿绿的钞票,政府为了闪闪发光的政绩荣誉"。

    原因之二,地方政府驱动"投资市场"。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上项目,实际上也与当前的财税体制的导向有关,地方政府一上项目就可以增加税收,当然会投入最大的热情、动用各种公共资源来促使企业上项目。记者曾在一次水泥生产线点火庆典仪式上,亲耳听到一位市长讲:"我们的发展原则是,大上项目、上大项目"。

    原因之三,跟着"热点"走,跟着"感觉"走,跟风投资,盲目扩张。少数企业家缺乏科学分析市场的判断力;在地方政府官员的鼓动下,激情冲动投资成份很大;少数企业自己没有规划,也不按国家、省市水泥发展规划布局,看大企业在哪里布点,他就在那里立项目,对未来水泥市场盲目乐观。

    原因之四,发展规划严肃性不够。国家有水泥发展专项规划,各省市也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是众多专家学者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出来的。但不少地方不按规划立项和审批,随意性很强。还有少数企业为了占位置,先在政府报上项目,但资金不落实或其他原因,迟迟没有开工建设。

    科学发展走出忽冷忽热的"怪圈"

    各地都制定有发展规划,为何那么容易就突破了呢?项目建设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为何还会不按程序的违规项目?为什么每次宏观调控,最终总要关停并转一批项目?为什么水泥工业总也走不出忽冷忽热的"怪圈"?

    在湖北,一家大型水泥企业的老总对记者说,出现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导致行业过度竞争而出现严重亏损,影响企业发展,给就业带来压力,增加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投资者、水泥企业的损失都不是小事,而国家整体利益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则是更大问题。

    市场在投资者面前的永远都有两副面孔: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水泥行业是能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大型专用设备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上马后不可能转产做其他产业,这就需要投资者认真严谨对市场走势进行判断,而一旦出错,损失往往比普通的企业更大。

    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刘长发院长曾呼吁:各地投资主管部门应对本地水泥市场需求变化态势做深入研究,制定当地水泥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并作为投资项目核准的依据,对具体投资项目的核准,也建议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核准程序,以确保本区域范围内水泥工业的合理布局。

    业内人士建议:湖北省各级政府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湖北省建材投资促进中心编制的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全省产能为6500万吨。根据此规划目标进行合理布局,对规划外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对区域内布局已明显过剩的地区和相距很近,后布点的项目不予核准;不铺新摊子,严格限制新的进入者进入;对已核准项目进行清理,一些明显缺乏资金实力、资源条件不好的,核准后长时间不能开工的项目进行清理,以清除潜在的不合理投资;鼓励新型干法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湖北省水泥行业局部投资过热,充分证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水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提高产业集中度上下功夫,投资项目应向优势大企业集团倾斜,鼓励大型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在技术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政府要不断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期待着不久,局部水泥投资出现的问题会得到改观,"水泥投资过热"与我们说再见。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