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1”时代意味着什么?
在7月CPI(消费物价指数)同比涨幅降至1.8%后,很多机构都已经在预测8月份的CPI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触底反弹,回到2%以上。对未来的几个月的预测大都认为从现在到10月份可能都是在2%上下徘徊,年底回升到3%左右。那么,通胀压力是否依然存在?通缩是否正在走近?CPI“1”时代意味着什么?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李治国副教授认为,这一轮CPI涨幅连续下降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2010下半年货币扩张速度放缓到2011年紧缩政策的调整如今已经反映在了CPI的变化上;另一方面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需求不旺,加上企业去库存促销,导致了消费品价格涨幅趋缓。短期内能够看到物价涨幅下降的规律。
对于物价变化的后期走势如何判断?通胀压力是否依然存在?通缩是否正在走近我们?
“物价上涨从来都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李治国认为,首先是占CPI权数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价格仍是物价不稳定的因素。当前农产品市场出现国际性歉收,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定价权较集中,未来价格如果出现波动,将从供给层面向上传导,影响食品、饲料等价格,会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其次,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处于震荡调整中,如果原油价格上涨,也将成为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一。第三,货币存量的压力依然存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已同比增长13.9%,较6月末加快0.3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长期过度发行迫使总需求存在“主动增加”的惯性,尤其是促进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货币政策是调整物价水平的工具,面对目前的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应如何调整?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6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合计投放资金1450元——加上21日进行的2200亿元逆回购,当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实施逆回购规模达3650亿元,已创出今年以来的单周最大规模。
李治国表示,逆回购旨在通过收回未到期央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短期内调整流动性供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货币扩张政策。
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在全球居于高位,为何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采取温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的原因何在?“经过2009年大幅度的刺激政策和2011年的货币紧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都越发谨慎。”
如何应对滞胀风险?
正是由于货币宽松政策的调整无法大刀阔斧地推行,因此,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一度连续5个月负增长。
从国际的变化,自身内部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确实到了调整时期。“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同时存在,滞胀就可能出现”,李治国指出。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如果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那就是“滞胀“。“滞”与“胀”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两者总是互相钳制、互相掣肘、互为起伏的。要医治经济停滞,得采取膨胀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息率,扩大公私信贷,通过政府的大量采购来人为地创造市场等。所有这些,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反之,要医治通货膨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如压缩财政支出,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利息率,抽紧信贷,等等。从而导致银根吃紧,投资疲弱,市场萎缩,而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甚至诱发经济危机。正因为这样,所以“滞胀”这种并发症的医治有相当难度。
对于隐藏着的滞胀风险,李治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政策面应在稳定物价的同时,警惕经济惯性下行的趋势。从上半年经济形势来看,确有必要进行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切勿再赴2009年凯恩斯主义救市方式的旧尘。刺激政策应重视投资效率,真正走出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对于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投资额已上万亿元的现象,他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中心城市确有发展空间,但应加强地方投资监管,以投资建设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为主,减少不合理的产能扩张,以这样的方向引导地方政府开展新一轮的投资,才能使中国经济健康回暖,摆脱滞胀风险。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排行
- 国务院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
- 重磅!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来了 这…
- 发改委关于加快运用PPP模式盘活基…
- G20杭州峰会释放了去产能等六大政…
-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
-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明年经济发展八…
- 地方开始了大规模"十三五"规划编制…
- 财政部代发2014年首批地方政府债券…
- 江苏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
- 财政部:2014年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
- 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
- 贺铿:无需出台第二轮刺激政策
- 经济减速压力初现 调控政策灵活性…
- 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
- 住建部与各省市签保障房建设责任书
- 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产业振兴与抑…
- 宋志平:央企在产业重组和大企业战…
- 国务院: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
- 专家建议中国效法新加坡 让部分过…
- 国务院: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
- 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增值税政策有新规
- 工信部拟公告《2008年应予淘汰落后…
- 青海湟水水泥厂年产18万吨水泥生产…
- 新疆公布首批水泥企业淘汰名单
- 发展改革委公布07年应淘汰落后水泥…
- 加工贸易类水泥熟料等被列入禁止出…
-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
- 2005年水泥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 发改委调研组: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
- 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料后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