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投资
  • 暂无资料

下半年新一轮投资启动 总体规模将达万亿级

更新日期: 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财经》 【字体:
摘要:“‘4万亿’之时强调‘出手要快’,要求旬报、月报、周报,恨不得各种项目一哄而上,实际上确实带来了无效投资。”一位当时参与“4万亿”研究决策的专家表示,新一届政府会借鉴这些问题。新一轮的投资是在下放审批权的改革推进背景之下,明确“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因此,本轮投资“慢热”的同时,将具有市场化特征。 与“4万亿”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同,此轮投资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意味明显。货币政策的稳定,显示出高层的政策决心。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曾公开发表《对4万亿投资计划的回顾与评价》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地方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万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其直接效果是“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在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跌入谷底6.2%以后,2009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提升至7.9%、9.1%和10.7%。

  “‘4万亿’之时强调‘出手要快’,要求旬报、月报、周报,恨不得各种项目一哄而上,实际上确实带来了无效投资。”一位当时参与“4万亿”研究决策的专家表示,新一届政府会借鉴这些问题。新一轮的投资是在下放审批权的改革推进背景之下,明确“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因此,本轮投资“慢热”的同时,将具有市场化特征。

  “新一轮投资跟之前是有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讲有效投资。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看,2008年那次是重点在于供给,但是这次重点是提振需求。”经济学家告诉记者。

  货币政策“不松口”

  资金将是新一轮投资行动的最大障碍。

  “从投资空间来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余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投资冲动强烈,但是投资能力有限。

  按照事权划分,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筹措。但在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务高企、税收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所需资金仍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即卖地收入来支撑,这显然非长久之计。

  经济学家注意到,今年前两个季度基础建设投资的变化——二季度基建投资比一季度略有放缓。

  在该经济学家看来,基础设施投资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等从银行表外方式筹措了不少资金,加上上半年各地方卖地收入增长迅速,使得地方有更多资本投入基础建设。然而,此种状态并非常态,二季度开始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并未明显变好,明显增强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

  今年前五个月,信贷增长迅速,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和中央政府有意调整信贷增长,使之变缓,于是出现6月20日后央行突然断供,导致银行“钱荒”。“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下半年也会继续实现。当然不会像6月份那样突然压得很紧。”他表示。

  此前,市场普遍存在预期,经济形势一旦向下,高层就会动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的决心,回到大肆投资的老路上来,随着新一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货币政策亦会跟随性放松。

  但现实给市场泼了一瓢凉水。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言,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很强,不会出现所谓连续性下滑的形势,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同时又能优化结构。周小川称,今年下半年仍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会做一些调整,但不会有大调整,只是“适当的、结构性”微调。

  周小川表态的第二天,市场即做出反应,银行间拆借利率再次上升,这是自今年6月流动性危机平复后,又一次明显反弹。当天,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涨,隔夜Shibor上升45.1个基点至3.85%,七天Shibor上升33.6个基点至4.42%。

  上述经济学家认为,与“4万亿”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同,此轮投资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意味明显。货币政策的稳定,显示出高层的政策决心。

  7月30日,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发布报告,再次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至7.3%,此前的数值为7.9%。“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决策层调整经济结构决心的判断。”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说,高层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上升,意味着货币政策大幅放宽的可能性变小。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新一轮投资计划的资金困局正在变成现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