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资讯详情

河北滦县冀东——高耗能企业的"环保神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滦县:近代工业摇篮的绿色转型

更新日期: 2015年09月11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体:
摘要:记者从冀东水泥了解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该公司员工从上到下都在自觉抓环保。公司建立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达到了污水再利用、零排放,厂区的生活垃圾也全部进行焚烧利用。不仅如此,员工们还在厂区里种上了蔬菜,养起了鹿、鸭、猪等动物,在一片田园生活中,实现了一个高耗能企业的“环保神话”。
冀东水泥滦县分公司24小时监测污染排放。 
冀东水泥滦县分公司厂区一角,整洁的道路旁杨柳依依。
 
    尽管已经在滦州古城居住多年,但每当走在古城这平坦的街道上,遥看飞檐宝刹,近观雕廊画拱,听着细水涓流,品尝异域风情,已经64岁的张荣贵心中都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哪曾想到,曾经的土路老街、陈瓦旧房,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会变成如此美景!”
 
    和张荣贵有着同样感慨的,是更多的滦县居民。
 
    有着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的滦县,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家现代纺织厂、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座铁路桥的骄傲还未过去,矿产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让数十万滦县居民心痛不已。值此情境,在河北省“转型升级”的思路还未提出之前,滦县的决策者们就已经开始了谋变求新。几年时间,滦县数十万居民目睹着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雄伟古城拔地而起、滦河两岸芳草依依;往日的车马喧嚣已经作古,而今的生态新城宜商宜居。
 
    “如何让滦县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滦县要在扩大开放、狠抓项目、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着力让厚重的滦州历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力打造文化旅游增长极。”滦县经济转型的策划者、县委书记卢宏秋如是说。
 
    滦州古城:滦县经济转型的样板之作
 
    2015年7月25日,滦州古城第五届千人百鱼宴在古城韶音广场拉开大幕,千人举杯共享滦河红鲤。喜庆祥和的启动仪式、书法家倾情挥毫泼墨以及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为古城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滦县历史悠久,曾是中国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孤竹国所在地,并记载了箕子东迁、夷齐让国、老马识途的故事,见证了辛亥滦州起义、张学良改旗易帜、冀东抗日暴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大多不复存在,曾经老城变得街道杂乱,房屋破败。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重工业带动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也逐渐凸显。
 
    一切,都亟待整改。
 
    2010年4月,在滦县县委、县政府多方考察、慎重决策后,总投资52亿元,占地近2000亩的“滦州古城”正式动工。五年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滦州古城截取千年历史烟云中最鼎盛时代精华,采撷古城门、老县衙、钟鼓楼、接官亭、风雨桥、滦州阁等极具代表的建筑,以明清建筑为特色的古城拔地而起,再现了千年盛世繁华。
 
    “开发前,古城所在地是一片老城区,房屋老旧,街道脏乱。那时候滦县连旅游局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旅游产业了。”一位在滦县县委工作十余年的公务员称,那时的滦县,除了工业,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现在很多朋友都慕名来到滦州古城,看着他们见到古城时的那种惊讶表情,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自豪。”
 
    五年的时间,见证了古城的成长,也验证了建设古城的决策。这座集城市升级、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项目自2010年开城以来,每年接待游客人数从最初的71.2万人次到2014年的600万人次。负责滦州古城开发的滦州古镇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仲辉告诉记者,2015年上半年,滦州古城已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超600万人次,为滦县5000余人解决就业,实现年税收3000多万元。此前,滦州古城已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区、河北省“十佳”特色风貌街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成为滦县经济转型的样板之作。
 
    在滦州古城业绩逐年攀升的同时,滦县坚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项目,以市场思维、开放思维和专业化运营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了滦州古城产业龙头、构建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实施了研山文峰塔、横山大觉寺等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工程,使滦县继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服务示范县称号之后,再被授予全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亚洲金旅奖·2013大中华区最美人文休闲旅游名县”“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称号。
 
    工业重镇:高耗能企业的“环保神话”
 
    滦州古城的成功,只是滦县经济转型的一个样板。作为资源型城市,滦县密集的矿区和钢厂分布,曾一度让人诟病,也给滦县的自然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卢宏秋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没有梧桐树,就引不来金凤凰。而梧桐树的成长,关键在于环境的整治。2013年以来,滦县累计整治取缔小烧结、小铁选厂等企业230家,依法拆除土法石灰窑423眼,先后荣获“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走在冀东水泥滦县公司(以下简称冀东水泥),整洁的道路旁杨柏参天、柳树依依,宽阔的绿化带内,几只梅花鹿悠闲地啃着嫩叶;两楼之间的架网上,葡萄正当时,瓜果也飘香。如不是百米外高耸的水泥生产线,实在让人无法相信,这里竟然是一家水泥生产企业的厂区。
 
    据冀东水泥生产运营部部长易明波介绍,该公司于2003年开始筹建,2004年正式投入运营,有员工475人,可年产熟料248万吨,水泥240万吨,是滦县境内产能最高、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作为一个高耗能企业,冀东水泥从建厂之初就十分注重环保,初始运营便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建设环保设施。运营十多年来,更是累计追加8000多万元,不断更新、增加环保设施。”易明波称,公司将大部分水泥企业沿用的电除尘技术,更换成了更为先进的电袋除尘技术,将原本50㎎/m?的粉尘排放量降低到20㎎/m?。
 
    在冀东水泥的监控室内记者看到,厂区监测点内的实时粉尘含量为7.23,二氧化硫含量则为0,其它几项指标也均在国家要求指标内。
 
    不仅在减排上做足了功课,冀东水泥生产运营部工程师王双志告诉记者,公司在节能上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通过使用变频技术和进项器、电容补偿技术,我们把熟料的综合耗电降到了59千瓦时/吨,比国家标准每吨熟料低了5千瓦时/吨。通过预热器分级燃烧技术,不仅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还将建厂时每吨熟料0.12吨的煤耗量降至0.1吨,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燃煤近5万吨。”
 
    记者从冀东水泥了解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该公司员工从上到下都在自觉抓环保。公司建立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达到了污水再利用、零排放,厂区的生活垃圾也全部进行焚烧利用。不仅如此,员工们还在厂区里种上了蔬菜,养起了鹿、鸭、猪等动物,在一片田园生活中,实现了一个高耗能企业的“环保神话”。
 
    位于滦县的司家营铁矿,是已探明储量位居亚洲前列的大型铁矿。记者在司家营铁矿厂区看到,整洁的厂区有序运行。在浮选车间,室内温度几乎和室外温度没有太大差别。
 
    “这是我们司家营铁矿自主研制的常温浮选技术,只需要给浮选药剂略微加温,即可达到预期值。”司家营铁矿团委书记臧国良告诉记者,这一技术打破了铁矿浮选必须加温到60度左右才能发生反应的常规,可年节能60万吉焦、减少排放500吨二氧化硫和2.6亿立方米烟气。
 
    “采矿污染最大的就是尾矿。为此,我们和古冶区达成合作,将尾矿通过管道输送到28公里外的古冶区采煤塌陷区。再有两年,尾矿库达到设计高度后,这片2000亩的‘工业用废弃地’将成为标准耕地。”臧国良说。
 
    生态新城: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支撑”
 
    如何从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化成一座文化名城?滦县的建设者们一直在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
 
    在众人的期待中,2015年的第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即将开幕。回顾前四届滦河文化节的举办,滦县一步一个脚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自己,也使得“滦河文化”愈发浑厚。2014年的第四节滦河文化节,滦县更是一举进行了23个项目的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225.11亿元。
 
    “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县委书记卢宏秋在一次采访中说,“强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既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滦县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把文化建设置于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地位,这在滦县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滦州古城的带动下,滦县以建设“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了一批以研山文峰塔景区、横山大觉寺景区、滦河水利风景区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工程,构筑了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滦河文化产业板块和产业集群。依托这些景区,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成为京、津、秦旅游线上的“黄金驿站”。
 
    与此同时,占地8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87亿元的滦河文化产业园区也在加紧建设中,园区规划包括“一轴四园五区”:即滦河生态景观轴,传媒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农耕文化园、古玩博览园,影视拍摄区、古城旅游区、康体休闲区、文创产业区、田园风情区。园区设置中华道德园、契丹民族风情园等24个投资超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文化新城的建设,离不开民居工程的改善。滦县以“公益性、便利性、服务性”为要求建设了滦县文博馆、中国滦州皮影博物馆、中国滦河文化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等公共场馆,建成了滦河母亲广场、人民广场、时代广场、滦河站站前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提升了龙山中山公园、研山公园、滦州植物园和五子山公园等生态主题公园,有效提升了县城的内涵和品位。同时,全县14个镇(街道)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6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活动器材、图书、电脑等配套设施。
 
    文化建设的专注,让滦县实现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自我突破与发展。2010年—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04%、24.59%和35.28%,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了5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均翻了一番半。2014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列河北省132个县(市)第9位,比2009年前进了8个位次,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五”末“进位全省十强”的目标。今年1—6月GDP实现178.6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1.9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亿元。
 
    滦县的发展之路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更为熠熠生辉。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