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原创】水泥行业过剩之后怎么办?

更新日期: 2016年02月03日 作者: 沈颖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非新结论,其危险也早已昭然,近三年,中国水泥协会多次呼吁“遏制产能过剩”,提倡错峰生产,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 总体来说仍然带有步履维艰的特点。怎样真正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硬骨头啃下来,这是历史性的考验。生死攸关,在此一举。

    数字水泥网上刊登的《调查:云南水泥产能无序增长,行业企业整体已濒临破产边缘》这篇文章,关于云南水泥现状的调研,看后有惊心动魄之感。其出彩之处,在于抓住了产能过剩的本质与来源。现在流行这么一种观点,市场的问题,就由市场解决。言下之意,通过优胜劣汰的商场法则,达到强者为上的结果。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从来就没有一个纯粹的市场,它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有着中国式的先天不足,那只看得见的手,一直在与看不见的手斗法,这里既有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与权力意识,更有地方政府GDP 的考量,税收的考量,业绩的考量等等;当然,也掺杂着官员私利的考量——往深里说,即所谓资本与权贵的交媾——生出的必定是畸形儿。
 
    这些因素混入市场之中,其复杂、荒唐之乱象,不难想象。产能过剩之所以如此严重,其根源即在于此,云南水泥行业现状可做注脚。所以,单纯用市场手段解决,既不合理,也不靠谱,更无法达到“去产能化”的目的。
 
    产能过剩有个经济学逻辑:如果行业过剩10%—20% 的时候会产生优胜劣汰,属于良性竞争;一旦过剩超过20%,比如全行业过剩30%、40% 甚至50%,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赔本,形成行业性亏损。现在中国差不多十来个行业,钢铁、电解铝、玻璃、有色金属、水泥等等都是如此。更严重的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还会连累金融业,造成银行坏账,增加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产能过剩,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概不能外,传统工业、房地产业、高科技产业、金融业都是如此,都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出现过剩。俗话说:“千做万做赔本生意别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关注自身行业产能是否过剩。
 
    我国的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二、三产业,一直陷入怪圈之中:有些产业高度垄断,如石化、金融、电讯、医疗、教育等;有些产业高度开放,如上述过剩产业。宽泛的资本洪流,在过于狭窄的行业河床里奔腾,难免要泛滥成灾。这是形成产能过剩的政策基础。其次放开要有放开的规矩,相应的体制、机制一定要建立,如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业绩考评机制、行业指标机制、环保指标机制、生产要素价格评定机制等,而且它们必须是动态的,随时间、业态的变化而变化,即我们常说的:提高企业准入的门槛,这是防止过剩的有效方法。实际情况是,高度开放变成了放任自流,最后形成了利益固化,形成了产能过剩。
 
    著名经济学者、媒体达人胡舒立说:“其实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出现产能过剩本身,一直有各级政府的推手在起作用;当市场压力指向去产能时,也正是各级政府最不愿承受调整之痛,最易心存侥幸。在这个意义上,有形之手从来都存在。如果面对现实,真正尊重市场,各级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自身责任,勇于承受去产能之痛;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为缓解去产能痛苦施加作为。”换言之,“解铃还需系铃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去产能化有五大路径:一是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三是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四是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五是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
 
    当前,最迫在眉睫的便是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产能严重过剩,但由于获得银行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它们占用了大量资源,阻碍转型升级和过剩产能的出清,同时其背负的大量负债也为金融系统增加了巨大的风险。
 
    过剩产能必须消化,需求侧管理认为市场无法出清,因此需要采用政策刺激的方式来恢复需求,令需求扩张去迎合现有产能;而供给侧管理则认为市场可以通过价格调整等方式来自动出清,通过价格、产能整合、淘汰等方式来清理过剩产能,而“过剩”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显然,“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加面”的做法应该终结了。过去那些靠低端附加值以及能源消耗的企业会加速退出市场,特别是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先进技术的“僵尸行业”,过去靠政策扶持和银行贷款存活,在新的条件下不会获得政策支持,必须退出市场,这是不能有任何犹豫的。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去产能就是简单的“破”,因此等待观望状态非常严重。 但他们没意识到去产能也可以是“立”,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2016 年、2017 年是一个阵痛期,短期内宏观经济指标和就业数据下行,地方税费收入下降,但后三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趋稳,可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出的利好消息是,政府已经有所动作。2015 年12 月23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从2016 年1 月1 日起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国平均每千瓦时降低约3 分钱,降价金额重点用于同幅度降低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首期规模为300 多亿,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水泥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
 
    这是习李新政下的一个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去产能化”的后顾之忧。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认为,这部分专项资金,可以用于企业主动关闭落后产能的奖励。“越早关闭的越早拿到补偿金,越晚的越不好拿,这部分钱用于下岗职工安置,有益于减少下岗失业对社会的冲击。”
 
    工信部表示将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协调出台扶持措施。部长苗圩说,方案将坚持多兼并少破产的原则,妥善安置好职工,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多措并举,工信部表示将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加大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损失共担机制,同时严控新增产能也是必须的。苗圩介绍,国务院2013 年已经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但仍有地方违背中央精神,以种种理由暗地里批新增产能的项目,下一步要依法依规严厉查处顶风审批扩能。 苗圩认为,化解过剩产能要根据各行业现状来分业施策。他举例称,“当前钢铁是产能绝对过剩;有色金属主要是供需失衡和市场无序;建材是绝对过剩和结构性短板并存;机械、电子、轻工等行业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中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仍存短板;我们将和发改委一起牵头分行业做好各自的三年专项行动计划。”
 
    以上这些,基本涵盖了政府层面对化解产能过剩的设计与措施安排。
 
    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非新结论,其危险也早已昭然,近三年,中国水泥协会多次呼吁“遏制产能过剩”,提倡错峰生产,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 总体来说仍然带有步履维艰的特点。怎样真正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硬骨头啃下来,这是历史性的考验。生死攸关,在此一举。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