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云南水泥行业打响去“僵尸产能”攻坚战

更新日期: 2016年08月25日 作者: 李继洪 袁微 来源: 云南日报 【字体:
摘要:到202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维持在7200万吨左右,行业盈利水平维持在每吨10元左右。全省水泥行业集中度在去年60.2%基础上提升至70%,水泥企业人均水泥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力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利用发电装置和安装烟气脱硝脱硫设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

    全行业的经营状况表明,我省水泥行业一场去产能攻坚战已经迫在眉睫。2015年,全省水泥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净增3520万吨,截至去年底,全省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尚有1690万吨产能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且绝大部分是停减产的“僵尸产能”。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全省水泥行业盈利水平从每吨12.5元的峰值急剧下滑到每吨1.8元,利润降幅高达79%,比全国水泥行业平均利润降幅高出了21个百分点。因而,要通过去产能,优化全省水泥生产布局,不断提升水泥行业集中度,推动行业更快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是云南水泥行业打响去产能攻坚战的目标所在。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产量年均增长9.97%,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泥产量达到9205万吨,水泥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认为,要解决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用好市场和政府引导两个工具,推动行业有序去产能。“云南水泥产能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省工信委原料处处长王宜国告诉记者,云南水泥产能过剩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的昆明、玉溪、曲靖三市以及滇西的大理、丽江两个州市,而水泥行业结构性过剩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节能减排总体水平不高、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产品缺乏,同时存在绝对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发展不平衡、公平竞争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水泥行业发展中很多问题都能通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的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云南水泥去产能攻坚战要如何打?云南水泥协会分析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压减过剩产能,优化供给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去产能的同时实现“补短板”,以化解过剩产能促转型,实现优化结构稳增长的目标。
 
    很明显,不折不扣淘汰落后产能是这场攻坚战要拿下的首个阵地。经过数年努力,我省已主动将此前报备国家工信部保留改造提升的35座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了17座,目前剩下的18座立窑共35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将是这次去产能淘汰的首要对象。而我省要淘汰的水泥产能大头则是日产2000吨或窑径3.6米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仅此一项,全省在2018年前就将去除水泥熟料产能1335万吨,“届时尚未淘汰拆除落后产能的企业,我们将参照国家相关部门政策,对淘汰类水泥熟料企业生产用电实行在现行目录销售电价基础上每度电加价0.4元的差别电价政策。”
 
    据了解,从明年起,我省对单位熟料及水泥电耗超标企业实施阶梯电价并限期整改,6个月内对能耗、质量不达标、安全生产标准和条件不达标的水泥项目依法关停退出;对没有石灰石矿山或服务年限不能满足30年以上、尚无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利用发电装置或安装烟气脱硝脱硫设施、生产界区500米范围内有30户以上居民及城镇人口密集区,以及九大高原湖泊汇水区、国家及省级风景名胜及重要资源保护区、安全卫生环境要求特别敏感区1000米范围内等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要求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含水泥粉磨站),将责令其在2018年底前完成自主整改,否则依法关停或主动退出产能。“我们还将发挥好国家财政去产能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好省内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和退出产能的奖补力度。”王宜国说,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完善生产许可等合法合规生产手续的水泥企业,支持企业淘汰拆除水泥熟料烧成系统保留3米以上直径磨机转为水泥粉磨站继续从事水泥生产,支持水泥(含水泥粉磨站)全面退出行业后在原工业用地上转型发展其他工业。支持水泥(含水泥粉磨站)全面退出行业后变更工业用地性质,转型发展一、三产业。
 
    到202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维持在7200万吨左右,行业盈利水平维持在每吨10元左右。全省水泥行业集中度在去年60.2%基础上提升至70%,水泥企业人均水泥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力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利用发电装置和安装烟气脱硝脱硫设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