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环保>资讯详情

去年全国颗粒物污染总体改善 7省份PM10年均浓度不降反升

更新日期: 2016年09月07日 作者: 俞琴 来源: 界面 【字体:
摘要:中国清洁空气联盟9月6日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6)指出,2015年全国SO2排放总量几乎达到“九五” 实施总量控制策略以来的历史最低值;颗粒物污染总体改善,但超标情况仍然突出;部分省(市)O3或NO2污染不降反升。
 
 
    2015年是《大气十条》出台后的第二个关键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各省(区、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如何?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9月6日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6)指出,2015年全国SO2排放总量几乎达到“九五” 实施总量控制策略以来的历史最低值;颗粒物污染总体改善,但超标情况仍然突出;部分省(市)O3或NO2污染不降反升。
 
    据了解,报告梳理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2015年清洁空气管理的进展。
 
    报告称,2015年颗粒物污染总体改善,10个省(市)/地区PM2.5年均浓度相比2014年平均降幅达11.34%,其中珠三角、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重庆均提前达到了《大气十条》的2017年下降目标。颗粒物超标情况仍然突出,PM2.5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为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山东非临海地区及河南组成的一大范围区域,而珠三角地区则已经达标。以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为目标的省(市)中,河南、宁夏、陕西、吉林、辽宁、湖北、甘肃7个省(市) 2015年PM10年均浓度相比2013年不降反升。
 
    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2015年全国SO2和NOX(氮氧化物)的总排放量相比2014年分别降低了5.8%和10.9%。报告称,限煤、淘汰黄标车等措施达到了较好的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效果。初步估算,全国每年人为源排放的非氢氟氯碳化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农业氮肥使用排放的N2O(氧化二氮)、柴油车排放的黑碳、秸秆焚烧排放的CO2和黑碳,总的温室效应约相当于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年发放的配额总量12亿吨相当,因此这些污染的控制也是有效的协同控制措施,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指出,在信息公开方面,2015年超半数的省市主动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与互动,不过省市在公开历史可追溯空气质量数据方面进展缓慢。
 
    环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在发布会上指出,环保部制定了关于信息公开的办法,对于公开都有要求。“我觉得对地方政府来讲,特别是基层的政府,最主要的是要克服害怕公开、担心公开,还有习惯性的把一些东西藏起来的问题,这样的效果会更差,应该是比较早的公开是更好的。”
 
    报告还指出,在监测方面,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6项指标的监测能力,部分污染较严重省市(如山东、河南等)监测点位依然不足。
 
    报告称,各地空气污染治理困难程度差异性明显,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有一定改善,但调整压力依然很大,机动车污染控制压力空前。“30个省(市)2014年每百人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平均值为9.06辆,较2013年增长约17%。”此外,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3年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分别位于全国第1、3、8和12位,这4个省(市)聚集形成一个高耗煤区域,给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带来了很大挑战。
 
    报告建议,尽快编制和实施科学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设立下一阶段的目标值;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京津冀区域加大燃煤散烧的治理力度;加强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和排污单位环境信息的公开。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宁淼在发布会上提到了推动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难点。他认为,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难点在于其不光涉及到治理的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   
 
    “从好多城市的经验来看,我们环保部门下了很大的力气,该治的都已经治了,在管理水平上,环境监管水平上也越来越严。但是,可能还是受制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个条件的先天因素的影响。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上面,天花板效应就越来越明显。”宁淼说。
 
    他提出,达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推进工作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城市政府或者更高一级,从省政府的层面建立一个城市达标规划这个辖区内所有城市达标规划编制实施推进的一个工作机制。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