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市场>资讯详情

东北经济与东北水泥

更新日期: 2020年06月03日 作者: 沈颖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水泥是跟着经济形势走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格局,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现象。不要说以地理位置划分的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仅在北方,近年来也表现出这一趋势。譬如,过去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一直高于河南,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位于河北之南的河南省一路高歌猛进,把河北省已经甩下一条街了。以这个逻辑来看,处于我国最北端的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肯定也是滞后的。这两年各省GDP排名也与此吻合。

当然,此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地理位置对于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的。东北经济滞后,东北地区的水泥工业,在整个行业布局中,也属于滞产滞销的落后省份。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可以悟出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东北经济陷于困境的原因探讨

一百多年前的“闯关东”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一,今天,“逃离东北”则似乎有直追逆袭之势。企业破产、生育率下降、人口外流,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中国工业的摇篮,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黑土地到底怎么了?现在的东北,许多城市的资源不但枯竭,还伴生出副产品:地面塌陷、环境恶化、经济衰退、人口迁移……,这就是城市的命运轮回。一位东北诗人说:我的故乡被偷走了……,充满了痛苦与无奈。国人都有家国情怀,乡愁是最好的记忆,一座座城市,更像一座座时间的废墟,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前现代,去展现着自己的后现代,不,不应该叫后现代,而应该叫魔幻现实主义。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有这样的论断:“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是拉美现实的特征。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对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这样的话,放在东北也同样成立。现在的东北,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人才。没有人气,就无法带动消费,带动就业,带来税收,带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没有人,一切都不存在。

东北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激进的国企改制导致东北经济陷入困境,随之出现了社会秩序和伦理体系的全面崩溃。然而,激进的国企改制砸碎了无产阶级的所有尊严,使昔日的社会中坚力量短时间内沦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由此,钱取代了伦理道德,成为东北人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激进的国企改制的另一方面结果,是促使东北官场的腐败加速度发展。许多国企的腐败领导勾结官员,用很低的价格把国企私有化,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而后摇身一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作为反馈,这些“民营企业家”为腐败官员长期提供利益输送,使得腐败官员有大笔银子用于行贿和建立关系网。

假如东北当年经历的不是“一刀切”的激进国企改制,而是有规划有步骤的渐进国企改革,能够较好地保障普通劳动者的生存权利,今天的东北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原有社会秩序和伦理体系的崩溃,造就了东北今日腐朽的社会氛围。借用医学术语,这种状况可被称为“退行性改变”——如果不使用外力强力干预,情况只会自发地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有关东北话语的政治性解构逐渐减弱,而对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争论一直未有止歇,更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不胫而走,似在反证正在消逝中的那个过去的话题。

林毅夫建议东北发展轻纺、家电、电子

2017年8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称,吉林应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思维而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给吉林开出的药方是:遵循比较优势,轻工业短板必须补上。并进一步指出:短板怎么补?承接津浙粤产业转移发展五大产业群。甚至很具体地提出:吉林省均可以在此窗口机遇期内与之合作创造条件大力承接这些省市的轻纺行业进行产业转移。

《吉林报告》为吉林设计了三个初步方案,包括“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

方案甫出,即受到猛烈抨击。反对的理由如下: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浙江、江苏、广东的优势产业,即便出现了产业转移,也是把其中劳动密集型的部分向外转移,核心供应链和上游高端研发基本都留在了本地。这些产业的低端劳动密集型部分,过去向中部地区,如重庆、四川、河南等地转移较多。试问,东北承接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人工更廉价?产业工人更熟练?气候更适合?还是物流更便捷?

对于很多产业来说,光是一年那么多时间段冰天雪地不能开工生产,成本就不知道要比东南沿海地区高多少。所以,欧洲的北部国家在重工业和生物科技等方面发达,南部国家在轻工和艺术文化等方面更发达。

从《吉林报告》所描述的产业集群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一带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集群生态,从而使得产业内的运行效率非常之高。从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型部分的产业转移来看,东北不具备承接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的基本条件,没有厂商会选择东北来为其配套。从国家产业转移来看,东北拿什么和越南、马来西亚、中南美等地竞争这些产业的转移?

白山黑水之间,不仅仅有着共和国长子的优良工业传统,更蕴藏着中国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吉林和东北三省的比较优势,绝不会是轻纺、家电和电子,发展这些产业,将潜伏着极大的风险。

争论中的思考

虽然争论围绕吉林,但由于东三省的产业结构类似,所以这场争论对东三省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经济体应该重工业和轻工业并行发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到底该发展什么产业,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没有条件发展重工业,硬去发展重工业,不可能维持经济健康发展,只是一时热闹,反过来也是一样。

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民众富裕,哪个产业行就发展哪个,单纯理念上谈要发展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没什么特别大的意思。

显然,林毅夫团队和反对者都是清楚比较优势理论的。争议在于,林毅夫团队认为虽然现在吉林在轻纺、家电、电子方面还缺乏比较优势,但潜力无穷,政府好好引导,未来是可以形成比较优势的;而反对者认为吉林在这些方面根本就没有比较优势,不如着力发展其他更加靠谱的产业。潜在含义是当地政府再怎么扶持轻工业,也没戏,因为根本就没潜力。

这场争论其实是对未来的预测。东南沿海省份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对东北也的确是个机会。另外,东北近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缓慢,在东北开厂不会让企业背负太大的人力成本负担,再加之东北本身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构成东北轻工业发展的想象空间。但是,东北的轻工业这么多年没发展好,背后也是有深刻的原因——重工业的挤压、信贷、政府管理、市场文化、地缘等等,这些都不是短时就能改变的。

吉林也好,东北也罢,能不能发展起来轻工业,其实关键还要看市场。正如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起来轻工业,也是市场的选择。敏锐的企业家当时意识到在东南沿海生产轻工业产品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是能挣钱的。

对于吉林乃至东北,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开放、自由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活跃起来,让市场自己决定是否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东北人民也是喜欢赚钱的。给他们良好的营商空间,他们会自己找出一条路。

为啥投资不出山海关?

投资圈有个共识,投资不出山海关。说的不是东北没有轻纺、家电和电子;而是说东北普遍存在着企业家忽悠、政府刁难企业、政策朝令夕改、行政干扰企业等现象。这就必然产生普遍的业绩虚假和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针对东北振兴的补贴很多,但不改变本质。微信圈有人评论:一个靠大量、随意、潜规则补贴的经济体,竞争力逐步下降,是必然!

为啥投资不出山海关呢?首先是政府的官场理念问题,当这些恶劣的官场理念渗入国有企业,就直接毁了国有企业。基于此,有人说:把东北的国营企业民营化,问题解决一大半。此言虽然偏激,但也在理。

无数专家学者针对东北经济的困境做出了分析,其中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东北日渐恶化的营商环境。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营商环境是指一家企业在开办、经营、贸易活动、纳税、破产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规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这其中,又包括微观营商环境与宏观营商环境,前者指代的是与企业本身联系紧密、且直接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各种参与者,具体涉及到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公众等;至于后者,则是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科技、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在内的外部环境。

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同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城市或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往往关系到当地能否顺利招来投资项目,关系到企业家是否愿意一心一意地在当地谋发展,也关系到市场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而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主体,民营企业更容易被营商环境所影响。因此,学界常常把营商环境视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核心竞争力以及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5~2017年,东北的民间投资累计增速始终为全国四大区域板块中表现最差的。近两年,形势有所变化,以马云为首的商业大佬,纷至沓来,为黑土地投资。为了让东北地区落实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国家设立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倾斜支持;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取得突破,分类施策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然而,这一系列举措却在无形中巩固强化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了行政色彩的同时也放缓了市场化进程。如此一来,纵然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但在东北的大环境下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健康成长。这可能是政策制定者料想不到的。

客观地讲,虽然东北经济发展出现好转迹象,大企业与大项目的投资也不断增多,但仍不足以说明东北的营商环境问题已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面对着国企改革压力巨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优化东北的营商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与东北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深圳。根据普华永道等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深圳在城市对企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城市的发展力两方面均居于全国首位,彰显出极佳的营商环境。也正因为如此,深圳既能持续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无数优质企业入驻,又能自主培育本地的优秀企业,发展活力源源不断。

另一个是重庆。重庆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早在抗战时期就有军工产业和钢铁产业,解放后的“三线”建设也为重庆工业打下工业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培养出来了大量高素质产业工人,为改革开放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虽然东北也有制造业基础,但重庆发展得为什么比东北好?关键在于重庆原先的体制化程度相对不高,有大量来自体制外的产业工人,这个因素是东北不具备的,东北没有多少人出去打工。现在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尤其是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产业的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

其实东北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国家建设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共和国长子,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业化的经济建设发展思维在东北根深蒂固,以至于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

总的来说,东北问题,不在产业结构,而在制度和文化。有了好的制度和文化,东北这片丰饶的土地,自然有企业家愿意来,不用谁来规划三大产业集群。

东北到底应该发展哪些产业?

诚然,政府的产业引导也非常重要。政府构筑产业基础,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后发地区的常用手段。但这就要求定位要准,如果错了,政府引导的危害更大。

反对《吉林报告》者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首先,我们要看东北的发展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

有两大关键词,一是“高铁革命”,二是“供给侧改革”。

高铁,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东北的白山黑水,将在高铁的联通之下,走近全中国人民。东北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特色物产,将迅速走进全国市场。

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低端落后产能严重过剩,要去产能,发展高水平产能。在这个背景下,你让吉林去发展轻纺、家电、电子,这不是把吉林推进火坑?吉林要把自己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才是正道。

其次,我们要看看东北的比较优势到底是什么?

黑龙江、吉林都是生态粮仓;吉林还是中医药大省,长白山品牌更是闻名遐迩;辽宁的工业基础雄厚,大连的软件产业基础扎实。不妨对比一下瑞士,机电金属、化工医药、钟表制造等工业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其医疗养老休闲、银行和保险业也享誉世界,足以构成一个发达的瑞士。

那么,东北该发展什么?

第一,在高铁时代,充分发掘东北的自然旅游资源、健康疗养资源,把东北打造为中国夏季消暑和冬季滑雪的圣地。发扬东北抗联的革命精神,以靖宇县为核心,发展东北抗联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长白山、大兴安岭为重要生态依托,发展旅游、养老、康复产业。

第二,在供给侧改革时代,打造东北农产品品牌,让东北的优质农产品以高端品牌的应有姿态走向全国市场。在主粮、非主粮、绿色养殖、山珍等土特产领域,构建东北食品品牌集群。

第三,整合东北生物医药和地道药材产业。以吉林为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参产自吉林省;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今年6月,靖宇县主办的首届地道药材交易会,向世人展示了北药的风采。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北方地道药材交易市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东北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中药产业,形成地道药材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第四,尤其是吉林省,要依托全球人参主产地的优势,构建人参药材、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产业集群。培养壮大吉林省人参产业,在国际范围内全面竞争韩国人参制品。

第五,以大连为基础,面向东北亚,构筑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大连软件产业为基础,构建软件产业集群。

第六,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之际,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契机,以国家产业布局为指导,发展精密仪器、精密机械产业。例如,新松机器人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哈飞、沈飞也是中国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构筑人工智能、飞机制造、机车制造、精密仪器产业集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荣光再现的根本之道。这一条,更需要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引导。

有关东北的话题还在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用实践检验尚需时间和金钱。但在这些讨论中,我们无疑看到了东北经济的一线曙光。

行文至此,却还没有提到水泥行业,似有文不对题之感,而这正是笔者在前言部分要揭示的主题。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水泥是跟着经济形势走的。东北水泥工业疲软的根本原因,是东北经济不振,没有活力,没有项目,所以水泥没有需求,没有市场。东北水泥的沦陷是因为东北经济全方位的沦陷,只要东北经济上去了,东北的水泥工业才能打翻身仗。眼下该做的事,是整合东北境内的水泥企业,不以公司划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共担,咬牙抗住,报团取暖,不再打价格战,而以“活着”为第一要务;或者参与东北的经济转型,从中寻找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机会,静候东北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那一天。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