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奋力闯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螺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厚植发展优势,勇闯发展新路,推动传统产业再升级,经济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特色逐步凸显,从2012年末至2021年末,集团总资产增长1.86倍,营业收入增长4.1倍,经营产业涉及水泥制造、化学建材、国际贸易、节能环保新材料、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领域,2019年成为安徽首批进入世界500强的本土企业,四年来始终稳居世界500强之列,奋力闯出一条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路。
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螺集团高度重视自主科技创新,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升级,在行业率先建成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尾烟气碳捕集纯化项目、全球第一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系统、全球第一个零外购电水泥工厂、全球第一个5G超级上行技术商业应用示范、全国第一个开发应用露天水泥矿山无人驾驶矿车、全国第一个开发应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全国第一个实施替代燃料技术、全国第一个实施水泥高温高尘SCR脱硝技术。集团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定期召开科技创新重点课题协调会,推动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海螺智能化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已在全国100多家水泥工厂推广应用,取得852项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获得2项安徽省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建材行业及国家生态环境部科技进步奖项,孕育孵化出海博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海螺中南智能机器人、上海智质科技等智能制造科技公司,初步构建起数字产业发展的雏形,同时,积极抢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赛道,融合物联网生态技术,打造具有海螺特色的“一云、两网、N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绿色低碳助推产业升级
海螺集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研发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全方位打造排放更低、消耗更少、产出更高的绿色工厂,走在了行业节能减排的前列。
集团有44座矿山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20家公司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了167套垃圾和固废危废处理环保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设计规模达2260多万吨、工业固废危废设计规模1420多万吨,真正使传统水泥工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成为城市环境“净化器”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推动水泥产业从“灰色制造”向“绿色智造”转型。
海螺集团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大力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家居等产业领域,构建新的产业增长极。海螺新能源公司建成40多个光伏和储能项目,装机容量234兆瓦,累计生产清洁电力4.3亿度,为光伏发电市场注入新动能。加速布局BIPV光伏组件和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一批有广泛市场前景的项目。海螺新材建成投产广西来宾SCR脱硝催化剂环保项目,脱硝催化剂产能规模达6万立方米,跃居行业前列。海螺生态地板、系统门窗等家居产品,凭借节能环保等优异性能,得到消费者青睐,出口1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6月,海螺在白马山水泥厂碳捕集项目的基础上,建设智慧农业温室项目,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作为农业气肥使用,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深耕“一带一路”增添发展活力
印尼南加项目是海螺拓展海外市场的第一站,2012年底,项目A线窑尾第一根桩基顺利开钻,2014年11月18日项目点火投运,实际建设过程仅仅用了21个月。在海螺之前,外资投资建设一条水泥生产线通常需要5-8年时间,海螺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刷新了外资企业在印尼国建设实体工厂的记录。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海螺集团坚持稳定海外公司生产运营,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推进海外在建项目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和布点战略进行再优化,深耕东南亚市场,拓展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2022年5月18日,海螺集团在中亚地区投资的首个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海螺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7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海螺日产6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开工。目前,海螺在境外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3家海外企业,海外员工近4500人,用工本土化率达80%,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全面国际化,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同时带动了我国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和安徽省属企业中国际化发展的排头兵,跻身中国跨国公司百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