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五问+一图,读懂《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更新日期: 2024年01月23日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字体:
摘要: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到2027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中试能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中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试发展生态更加健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实施意见》,现解读如下:

一、《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部署。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制造业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17.5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活动,规上工业企业试验经费支出1.87万亿元,占全国试验经费支出的73.92%,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然而,当前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中试验证,尚未建设中试能力。已建立的制造业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

因此,在分析对比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制造业中试平台的好做法、好机制、好经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实施意见》,旨在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中试软硬件产业发展,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意见》为什么提出推进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国际上拥有深厚工业底蕴和先进数字能力的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纷纷运用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有效缩短研发周期、丰富试验项目、降低试验成本。

我国数字技术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数字技术正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深度融合,推动发展方式、产业模式、企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有力支撑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总规模全球排名第二,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8.3%,在研发环节体现较强的数字化能力。中试是连接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桥梁,推进中试数字化,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仅能够加快企业试验数据共享、开放、应用步伐,释放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还有利于发展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验等新模式,提升研发效率,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网络化为中试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泉。随着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快交叉融合、迭代创新,网络连接正从人人互联、万物互联迈向泛在连接。中试环节集成了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工业基础能力,涉及资金、设备、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具备网络化协同的基础特征。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广泛普及,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85%以上工业大类,企业利用业务上云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作用初显,推进中试网络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各类资源要素的网络化泛在互联、服务化弹性供给、平台化高效分配,有利于提升研发创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中试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中试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向工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应用。当前,人工智能等颠覆性前沿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围绕“数据+算力+算法”的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加快,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具有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数据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创造了大量应用场景。推进中试智能化,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的应用,有利于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和跨场景的工业缺陷识别,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积累技术能力,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中试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实施意见》对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上有哪些考虑?

中试是研发到生产的必由之路,通过中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提升质量,大幅提高成果产业化成功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09.39万个,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产品推陈出新迫切需要通过中试验证解决产品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等问题。《实施意见》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按照国际经验,龙头企业往往与其供应商围绕产品开展协同设计和试验。当前,随着需求向智能化、个性化、绿色化升级,制造业产品正朝着复杂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面临愈发复杂的服役环境、趋于极端的运行工况,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也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

二是布局建设中试公共服务机构。中试平台建设需场地设施、软硬件、技术和人才等支撑,耗费巨大。龙头企业建设的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往往建不起、用不上,需要寻求公共服务解决中试问题。国际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场地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试验人员专业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实验室,提供高水平、全链条公共服务。《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

三是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建设了一批技术创新类、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创新平台基地,服务于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机构728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进一步促进中试能力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为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试服务网络新机制,还提出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试基础能力扎实的地方,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

四、《实施意见》如何健全完善中试发展产业生态?

成熟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健全完善产业生态的举措。

一是突破关键技术产品。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极端复杂环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和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础共性技术。突破软硬件产品,推动中试软硬件补短板、锻长板,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是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仪器仪表、计量标准装置、试验检测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增强中试软硬件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优质自主产品在建设中试线过程中先行先试,提升中试线系统集成能力。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能力。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加强计量服务保障,建立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物质库。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五、《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后,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实施意见》的落地见效,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互促互补、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统筹协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将各项任务明确分工、分解到位,调动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积极发挥企业、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单位促进中试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地方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扶持制造业中试发展政策,做好中试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政策的衔接和协同。加强中试服务平台效能评估,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加大中试政策宣传贯彻力度,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营造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引领带动作用凸显的中试平台、中试示范线、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等标杆示范,加大推介力度。

关于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工信部联科〔202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

现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月16日

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促进了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但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中试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打造现代化中试能力,支撑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建设先进的中试能力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健全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发展中试产业,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促进中试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引领中试发展,推动中试全链条持续升级,实现技术高端化、能力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支撑高质量研发和成果产业化。

坚持系统布局。注重远近结合、分类实施、软硬协同,按产业门类建设相适应的中试能力,按产业集群布局中试服务,推动中试线建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供需联动。围绕产业实际和企业中试需求,推动中试平台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围绕中试平台能力需求,扩大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产品供给。

坚持经济高效。指导中试能力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科学配置中试资源,推动中试服务网络化,提高中试验证效率,实现提质增效。

坚持安全可靠。坚持技术和管理并重,将安全保障贯穿中试全过程,加强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分析评估,确保中试发展安全可靠、自主可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到2027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中试能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中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试发展生态更加健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

(一)加快中试能力体系全覆盖。科学规划覆盖重点行业的先进中试能力,形成完善的中试技术体系、先进的中试服务网络和有效的中试软硬件产品供给。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和研发生产一体谋划,形成行业完整中试能力。

(二)促进中试能力建设工程化。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提升工程,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实现阶段式突破。引导企业制定中试能力提升计划,推动流程型制造企业建设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离散型制造企业建设面向新产品研发和持续迭代的中试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推进中试数字化。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试验设备和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优化试验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广数字技术在工艺工装测试、缺陷检测、预测性维护等试验场景的解决方案。鼓励企业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规模应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

(四)推进中试网络化。开展网络化的协同中试,深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在中试环节的应用,推进企业中试资源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提升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水平,实现生产实验管控一体化。推动企业与供应商云上共享试验数据资源。推广中试云服务,满足中试云化需求。

(五)推动中试智能化。推动智能中试线建设,加快中试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试验过程、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的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

(六)推动中试高端化。持续提升中试技术和试验质量,满足不断升级的产品中试需要。加快高精度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等产品研制,加强设计仿真软件攻关,支撑高水平中试。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高附加值的试验材料、高端产品和装备,优先纳入首批次材料、首台(套)装备应用指导目录。

(七)推动中试绿色化。将中试与工业绿色低碳安全同步推进,加快中试绿色转型,推广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本质安全可靠的新模式。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安全中试线,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中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提升中试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五、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

(八)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中试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在关键领域率先落地应用。

(九)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建设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指导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建设区域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综合性的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全方位支撑产业发展,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十)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结合资源禀赋,集聚专业力量参与建设,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

(十一)建设高水平多层次中试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基于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引导各类载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六、创新发展中试产业

(十二)强化政策协同。完善中试政策体系,促进中试与高新区、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政策有机结合,加强中试信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十三)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产业化为目标,凝练中试共性需求,推动中试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极端复杂环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和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础共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用户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中试瓶颈问题。

(十四)突破软硬件产品。推动中试软硬件补短板、锻长板,以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为导向,推进软硬件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成套化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满足应用场景要求的软硬件产品示范项目,推进中试软硬件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十五)打造自主中试线。提升中试线系统集成能力,促进优质自主产品在建设中试线过程中先行先试,提升中试线自主可控水平。推动中试线软硬件产品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基础设施的集成应用。打造行业中试线示范样板,遴选一批中试示范线,并组织推广。

(十六)培育优质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仪器仪表、计量标准装置、试验检测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领域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不断增强中试软硬件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十七)拓展全链条服务。鼓励各类平台形成覆盖工程开发、技术熟化、工艺创新、样品试制、试验检测等功能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设备租赁、远程运维、共享实验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布中试服务资源目录,遴选中试服务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七、优化中试发展生态

(十八)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实施中试发展标准提升计划,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包括:模拟仿真、工艺工装、检验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仪器仪表、中试线等试验设备标准,术语定义、人才培养、服务机构等支撑基础标准。推动成立中试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支持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制定和宣贯。

(十九)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引培并举,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产学研合作,培养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健全中试专业人才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中试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中试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完善中试人才的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

(二十)加强计量服务保障。强化中试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建立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物质库,研制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建设,为中试发展提供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确保中试量值准确、试验有效。

八、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对中试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央地联动,引导各地发挥特色优势,制定有效的落实举措,对成效显著地区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发挥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作用,加强信息发布、供需对接、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十二)强化资源保障。充分运用现有资金、基金等政策渠道,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中试创新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用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将中试纳入“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对中试给予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保障。

(二十三)完善管理机制。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产业、应急、环保等政策协同,规范中试项目落地流程,优化准入条件、用地规划、环保安全、建设运营等环节的程序,加强指导和服务。鼓励采用集中办理、联席审核、并联审批等方式,探索实施部分事项承诺备案制等新型管理机制,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十四)开展效能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试能力、服务水平、规范管理、综合效益等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动态反映综合发展趋势。加强中试服务平台效能评估,确保规范运行、安全可靠、科学发展。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