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破解水泥行业内卷需加快推进政策性去产能

更新日期: 2024年09月10日 来源: 企观国资 【字体:
摘要:目前,水泥行业去产能进展极为缓慢,企业退出转型亦缺乏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方式。为此,业界呼吁,破解水泥行业价格战与“内卷式”恶性竞争,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政策性去产能。

水泥行业的价格战与“内卷式”恶性竞争依然严峻。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价格同比下降51元/吨;2024年下半年,水泥价格延续下跌态势。

去产能是破解当前水泥行业困局的根本路径。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水泥熟料年设计产能18.1亿吨、实际年产能21.7-22亿吨,水泥年设计产能34亿吨。预计2024年全国水泥需求18亿吨左右,产能发挥率不到53%。东北、贵州等区域产能发挥率不到30%。随着需求不断走低,产能过剩形势不断加剧,去产能任务迫在眉睫而又困难重重。目前,水泥行业去产能进展极为缓慢,企业退出转型亦缺乏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方式。

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数区域水泥价格呈现出企稳复苏态势,但稳市复价的基础仍不牢固,破坏行业生态建设的干扰因素阶段性反复出现。

为此,业界呼吁,破解水泥行业价格战与“内卷式”恶性竞争,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政策性去产能。

现阶段,错峰生产、停窑限产政策虽能起到稳价减产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压减产能。随着需求大幅下滑,水泥市场动态平衡的格局被打破,以往通过常规错峰生产对水泥供给端的调控作用在减弱,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盈利更加艰难;加之地方政府制定的错峰生产力度与企业实际执行的错峰生产力度存在差异,使得区域间竞争环境恶化,造成低价无序竞争局面。

产能置换政策的本意是推动水泥行业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置换标准过松,核定产能依据不科学,置换的实际产能严重高于标称产能,大量僵尸产能激活,导致实际产能大量增加和部分省份产能严重过剩,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例如,个别企业借技改之名等量置换,扩大产能;个别区域为搭乘政策的顺风车,集中置换、集中公告,造成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

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确保行业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事实证明,错峰生产执行较好的地区,水泥价格波动幅度较小,错峰生产执行不好的地区,水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水泥企业应将执行精准、刚性、常态化错峰生产落实到位;政府及行业协会应结合各省各地区实际,统筹考虑节能减排、转型升级,优化错峰生产方案。同时强化错峰生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力度,建立奖惩机制,确保错峰生产落实到位,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低价恶性竞争,影响水泥行业效益稳定。

同时,应对现有的水泥产能置换政策进行及时修改。结合能耗双控、碳双控要求,进一步提高置换标准,加强对生产线规模大小的严格监管;禁止用产能作价的方式跨省产能置换,仅保留同一企业集团在同一省份内的产能置换项目,且新线建设必须执行能效、环保的A级标准。企业对主机装备技改项目仅适用于重大技术成果应用。

由于技术的进步,利用能耗和超低排放推动水泥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效果并不明显。长远来看,应加强能效双控和碳交易管理,制定严格的能效标准,对水泥企业的能耗进行监测和考核,推动企业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让企业在碳排放约束下合理安排生产,促进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

如何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对水泥行业的产能进行总量调控,制定有效可行的过剩产能退出渠道和机制,是目前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需注意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水泥行业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制定区域市场成本价格核算机制,打击低价倾销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对于那些通过偷工减料、降低质量来降低成本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惩。

推动水泥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联动,推行精准、刚性错峰生产,完善保障机制,抢抓需求窗口,恢复行业合理价格和利润,为企业稳增长、去产能和转型升级赢取时间和空间。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