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图片资讯
  • 暂无资料

王郁涛:水泥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水泥行业礼赞

更新日期: 2024年09月29日 作者: 王郁涛 来源: 中国水泥协会 【字体: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75年如白驹过隙,却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伟大征程。水泥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在这波澜壮阔的75年里,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75年如白驹过隙,却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伟大征程。水泥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在这波澜壮阔的75年里,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往昔岁月——艰难起步,砥砺前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刚刚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的新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艰难起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全国水泥年总产量仅有66万吨。泱泱大国4亿5千万人口,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那时的中国,基础设施破败不堪,交通不便,房屋简陋。水泥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因素。

1953年共和国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对包括水泥工业在内的重工业高度重视,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重点水泥企业,为新中国水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重工业部建材局决定拿出占建材投资总额78.1%的费用,从东欧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陆续重点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10个水泥厂。这些水泥厂的建设,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泥工业的发展非常关心。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启新水泥厂,视察了生料、烧成车间和8号水泥窑,听取了生产情况汇报,勉励干部群众。毛主席的视察,给了水泥工人极大的鼓舞,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同年9月21日,周恩来总理也专程到唐山启新水泥厂视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让水泥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旧中国水泥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有使用日本标准的,也有使用德国标准、英美标准的,十分混乱。由于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建国之初,建材主管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制定自己的《水泥标准(草案)》。1952年《水泥标准草案》讨论获得通过开始试行,1956年经过修改补充,把试验方法由软练法改为硬练法,1957年10月国家正式颁布统一施行。这一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水泥人不畏严寒酷暑,坚守在生产一线,住简陋的工棚,吃简单的饭菜,却以无比的热情和毅力,为国家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泥。水泥人用粗糙的双手,操作着简陋的设备,一锹一锹地将原料投入窑炉,一包包地将水泥包装好,为共和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崛起之路——科技创新,铸就辉煌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水泥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水泥生产从传统的低效、高污染模式逐渐向现代化、高效、环保的方向转变。

1984年,国家建材局在制定《建材工业技术政策要点》中明确提出,水泥工业要发展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一般情况下不再扩建和新建湿法和老的干法生产线。自此,结束了长期以来水泥界的“干湿”之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水泥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项技术采用先进的悬浮预热和窑外分解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985--1995年是水泥工业蓬勃发展期,11年间水泥产量增长32996万吨,平均每年增加约3000万吨。1995年全国水泥产量达47591万吨,完全满足了市场需求,从此告别了长达45年之久水泥供不应求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水泥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中国建材总院在特种水泥方面的科研成果有:低热硅酸盐水泥、微膨胀低热硅酸盐水泥、页岩气固井高韧性水泥、低收缩耐重载高抗折水泥、核电工程专用水泥、道路基层用缓凝水泥及海洋工程用高抗蚀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其中,“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成功应用于国内10余个重大水电工程的建设,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微膨胀低热硅酸盐水泥,在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大300米级特高拱坝实现了全坝应用和真正意义的“无缝大坝”工程奇迹,属世界首创,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央电视台《大国重器》播放,中建材(合肥)粉体公司的辊压机作为水泥行业大型装备首次亮相,并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合肥水泥院开发的HRM系列立式辊磨机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热硅酸盐水泥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实现300m级双曲拱坝全坝应用

数智化征程——引领未来,迈向卓越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水泥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水泥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引入,更是让水泥生产迈向了新的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实现精准调控,确保生产的稳定运行。机器人技术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智化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水泥行业的各个环节。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精准的生产控制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水泥企业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预测设备故障,提前进行维护和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数智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产。

中国建材槐坎南方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绿色发展,荣获浙江省绿色工厂,入围国家工信部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也被评为“六星企业”。槐坎南方也是中国建材集团面向水泥行业碳达峰、碳减排目标重点打造的智能制造示范线。在水泥行业最先开展“数字化转型2.0”流程级两化融合贯标。秉承以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运维、智能运营、智能决策为核心,以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和全链路的技术集群为技术驱动的理念进行生产管控智能化建设。

当今时代,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各个行业,水泥行业也不例外。水泥企业积极拥抱数智化变革,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探索创新。在生产环节,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从原料的配比到窑炉的温度、压力等参数,都可以进行精确调控,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运行。同时,智能化的设备维护系统能够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管理方面,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等信息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

2023年12月14日,华润建材科技田阳水泥入选“先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4IR)灯塔”,成为全球建材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大湾区央企首座“灯塔工厂”。灯塔工厂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评审过程极其严苛,获评企业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环保使命

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水泥行业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绿水青山,履行着环保使命。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水泥行业也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水泥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绿色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生产环节,水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引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综合利用是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水泥企业积极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矿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材料,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水泥企业还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实现废水的零排放。

节能减排是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任务。水泥企业通过推广余热发电技术,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转化为电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消耗。同时,加强对废气的治理,采用高效的除尘、脱硫、脱硝等设备,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此外,水泥企业还积极开展节能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用和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是实现水泥行业“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泥行业积极利用工厂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设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余热发电等项目,配合运用储能技术,和传统能源在波峰波谷的分配使用上做好平衡,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推进水泥工业绿色微电网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水泥行业“六零工厂”建设,实现水泥行业碳中和目标,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济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一套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回收熟料生产废气余热发电,年发电量约6500万千瓦时。随着9MW生物质、5MW分布式光伏、5MW储能项目和8MW分散式风力发电的建成,包括余热发电系统的应用建立了企业绿色微电网,实现了全域“零外购电”目标,年发电量约2.075亿度、并网电量1.85亿度,节约标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绿色矿山建设是水泥行业践行环保使命的重要体现。水泥企业加大对矿山的生态修复力度,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土地复垦等措施,将矿山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园区。同时,加强对矿山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水泥行业紧紧围绕“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发展理念,以少人、无人为导向,以数字、智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无人化矿山建设。目前,海螺芜湖、华润田阳、冀东阳泉、台泥句容等水泥矿山,搭建高品质5G专网,利用高速网络支撑,矿卡实现了应急远程驾驶、自主避障、自适应巡航等智能化应用,将“无人驾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水泥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践行节能环保、超低排放的发展要求。水泥企业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投入,不断推进节能减排。通过采用先进的烟气脱硝、粉尘治理、余热发电等技术,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对矿山的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确保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标准。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国内水泥行业的头部企业,海螺集团持续探索研究二氧化碳催化制备可燃合成气、矿化纤维板、矿化石膏、加氢制甲醇、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低熟料用量复合水泥制备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海螺水泥建成了世界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精密控制,“变废为宝”,利用尾气生产纯度为99.9%以上工业级和纯度为99.99%以上食品级二氧化碳,年生产50000吨干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

担当使命——大企业担当“稳定器”,助力行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水泥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市场波动等问题不断涌现,给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大企业挺身而出,担当起了“稳定器”的使命,“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行业利益之中”成水泥行业推崇的行业理念。

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在行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水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大企业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为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树立了榜样。

在环保治理方面,大企业更是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先进的环保设施,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有效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大企业还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大企业的环保行动,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推动了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

在产能调控方面,大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影响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合理控制产能规模。通过产能调控,大企业有效地缓解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中国建材、中国中材合并、金隅冀东重组成为行业的典范。大企业还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稳定方面,大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发挥着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在市场波动时,大企业能够保持理性,合理定价,避免价格的大幅波动,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大企业还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企业的担当使命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发展上,还体现在对行业的贡献上。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此外,大企业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事业贡献力量。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展现中国风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下,中国水泥行业勇立潮头,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展现出非凡的中国风采。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天山材料、冀东水泥、红狮水泥、葛洲坝水泥、西部水泥等众多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这些国家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建设中,对水泥的需求量十分可观。中国水泥人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水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水泥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对新型水泥产品的研发,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拓展销售渠道。

中国水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中,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水泥产品,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水泥生产线,提高当地水泥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中国水泥企业与沿线国家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合资合作、技术转让、工程承包等。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高中国水泥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水泥行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水泥企业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激烈竞争。此外,国际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复杂多变,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水泥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水泥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水泥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在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中国水泥企业建设了一批水泥厂和混凝土搅拌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国际合作中,中国水泥企业不仅输出了产品和技术,还传播了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中国水泥企业也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2024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建材助力非洲加快实现现代化成为亮点,共承揽99条水泥生产线、30个粉磨站项目和14个余热发电相关项目。目前,海螺集团已经在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了43家公司,累计完成投资超160亿元,年水泥产能超过2300万吨。华新水泥在亚洲、非洲建设运营了十几家水泥工厂。

中国水泥协会积极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进全球水泥行业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2024年9月10日,中国水泥协会在哈萨克斯坦水泥及混凝土生产商协会的支持下,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成功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水泥矿山绿色低碳发展论坛”;9月10日,中国水泥协会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建材协会、哈萨克斯坦水泥及混凝土生产商协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成功举办了2024乌兹别克斯坦国际水泥技术交流大会(2024 CEMENTTECH UZ)。促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亚国家水泥行业的技术交流。

未来展望——持续前行,共创辉煌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水泥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水泥行业未来的主题,水泥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发改委等五部门《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落实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内卷式恶性竞争等问题的具体举措。

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进一步优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

加强数智化建设,加快推进水泥企业数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对矿山的智能化、生态化建设,提高绿色矿山建设的数智化水平,逐步推进无人驾驶,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顾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自豪。从无到有,从大到强,中国水泥工业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中国水泥工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水泥工业的舞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