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马泽民:甘为孺子牛、七十书华章

更新日期: 2015年02月10日 作者: 魏晋渝、费婷 【字体:
摘要:马泽民简历 马泽民,四川省仪陇县人,1944年12月生,1960年加入共青团,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小有个性,喜欢读书。尽管童年的苦难令生活并不美满,但同时也造就了马泽民坚强的个性。凭着对书本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1964年马泽民考进了西安矿业大学。 1969年,年轻的马泽民从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顺利毕业。他曾在国有企业工作了14年,从事过技术、管理和党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统配煤矿矿长、国营水泥厂和铁厂厂长等职务。1983年担任四川省最大的县——合川县县长、县委副书记;1987年担任重庆市北碚区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是重庆市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1997年担任重庆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局)党委书记、总经理(局长);2005年3月,马泽民正式退休,经市经信委推荐担任重庆市水泥协会会长。 2009年,马泽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系统社会团体先进个人。2012年,他被重庆市民政局聘请为“重庆市社会组织评估专家”。14年国有企业、22年国家党政机关,以及10年协会工作的磨砺,演绎了马泽民历经酸甜苦辣的世间百味,和从一至终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无限深情和热爱。

人生犹如一本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诸如:快乐人生、苦难人生、坎坷人生、执著人生、豁达人生、浪漫人生……

如果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马泽民那充满苦难、饥寒交迫的少时经历却是人生第一笔丰盛的财富。如果没有苦难的磨练,那么人生将会因此改变,而后他所有的经历不再如凤凰涅槃一般,正是经过无数的苦难,最终绽放了最耀眼的光彩!

幸福中有苦难,人生是悲欣交集。对于马泽民而言,14年国有企业、22年国家党政机关工作,再到全面主持建材工业发展,乃至退休后坚守10年的重庆水泥协会,这期间有过多少艰辛,多少困顿,多少挫折,多少欢欣,多少失望……都不如归结为一句话:生活是享受与受苦、幸福与悲哀的混合物,无论智愚富穷,都会体会到幸福中有某种苦难,这就是人生。

艰苦的童年

一九四四年的十二月寒冬,马泽民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城一个穷困的家庭,外公是当地一位颇有名的中医,生父母家四个孩子,泽民排行老二。

艰苦的童年,不曾享受过家庭的温情。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几个弟兄经常只有一碗饭吃。他自小就跟随舅舅生活,原本是曾姓,随之改名换姓。虽然舅舅家没有子女,但家里境遇也很艰难,条件只能算稍微好点。

缺吃缺穿,饥寒交迫。这是马泽民整个童年里深深打上的烙印,幼小的他常常食不果腹,连别人吃个苹果、馒头都让他觉得香甜无比,也是梦里最大的奢侈。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在中学期间,他的身高都只有1米4点。

在那个困难时期,读书就意味着一种重任:学校离家5、60多公里的路途,天寒酷暑全是光着脚丫前行,甚至还要自己挑粮食到学校。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就连高中毕业考大学所用的钢笔都是找老师借的。

苦难,就是相伴人生路上的一片片荆棘。有时,刺痛会困扰着我们;有时,刺痛又带给我们坚忍和力量。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了苦涩,但也造就了马泽民坚强的个性,他没有在生不逢时的自怨自艾里蹉跎岁月,而是遨游于精神世界里求知若渴。少时因太痴迷读书,一次放牛时,看书太入神的他不小心从牛背上摔了下来,脸上的疤痕至今依稀可见。

 

从小就喜欢读书。这是自我的评价,也是青少年时期小泽民给人留有的印象。

尽管那个年代因客观原因,学校停课达一年多时间之久,但小泽民并未受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业,依然躲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在校期间,他仍然较全面地掌握了基础理论课程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凭着对书本的热爱,凭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1964年,马泽民考进了西安矿业大学。这时的他身高不足1米5,所有的家当只有16块5的政府助学金,包括15块5的生活费,1元钱零花钱,甚至连一件御寒的棉衣都没有。

抱怨就像喝海水,越喝越渴。既然抱怨生活无用,何不乐观积极地应对?最终这份苦难经历的磨砺,反而在这位少年的心中成为了一笔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培养了他不服输的个性,凡事你行我也行!自踏入工作岗位,从国有企业到政府机关,马泽民的心里只有一个理念:凭本事吃饭,靠务实立身,公道正派、襟怀坦荡,勤勉敬业。

这些苦难所赋予的财富,也成就了他的事业,成为他回报社会取之不竭的来源。

三年工人生涯

昂扬的奋发进取之志,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1969年,年轻的马泽民从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顺利毕业,由学校组织下厂学习,后分配到铜川矿务局机修厂当钳工。1970年8月,他又被派遣至华蓥山南段煤田建设指挥部机电队担任技术员。

这工人一当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马泽民与工人亲同手足。由于条件限制,当时的工舍实际就是一个大车马铺,一百多号人分为上下铺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吃喝拉撒睡,朝夕相处令彼此的感情特别真实。

每逢回忆起这段生活时,马老心里仍有诸多感慨,单纯淳朴的情谊因岁月而愈发弥坚,时至今日,班组的成员仍常常保持联络,偶尔还一起聚会。

虽然当时作为专业技术员在别人眼里显得“优越”那么几分,可在马泽民的心底,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自己并未因技术工作而高人一头,大家都是平等的,普通工人能干的活,自己也能干,也应该干。

1972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6月起,马泽民由组织安排担任了华蓥南段组织部团委书记,党委委员,政治部副主任。

在提倡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革命化的年代,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当时摆在马泽民面前老大难的问题是办学习班,两派斗争很激烈;此时由于指挥部南下干部较多,通常他们的讲话不光需要简单记录下来,甚至还要求深入基层,充分了解结合实际情况。

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一周一期的政治性简报是雷打不动,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学校所学的知识显然不够用,紧迫的简报任务反复锤炼着马泽民的文字功底。对自己文字能力的把握,大概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乃至尔后,马老所书尽显深厚的文字功力,成为了协会里名望极高的“笔杆子”。

“感谢当工人的这三年。”当马老谈及这段经历,短短几个字的总结无不饱含深深的无产价级工人情结。

铮铮工矿岁月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煤矿井下采掘的生产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从煤岩体内喷出大量煤岩与瓦斯的一种能量突然释放的复杂动力现象,具有突发性,且破坏性极大,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

长久以来,我国煤矿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大一次突出发生于1975年8月,重庆天府矿务局三汇坝一矿在揭穿煤层时发生,突出煤岩 12780t、瓦斯140万m3,为中国第一,世界上第二大突出。

没料想到是五年后,1979年5月,马泽民走马上任了这个早已“盛名在外”矿务局的第一任矿长、副书记。

新官上任带给他的不是欣喜,而是提心吊胆,时刻担忧着矿上作业的安全。实际上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不仅次数多,而且突出强度大,尤其以重庆地区的煤矿更为典型。

接踵而至的问题还有当时煤矿坑木的消耗很高,按测算,平均采用万吨煤炭要消耗坑木约400 m3

消耗太高,产量上不去。究竟怎样才能降低消耗从而减轻成本?尽管当了矿长,他依然没有任何官架子。在采煤队蹲点,挽起袖子和工人一起干了大半年,摸索采煤工作,通过以钢代木的支护技术,很快坑木的消耗降下来了,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随着技术的推广,全矿万吨煤坑木消耗由450 m3大幅降到40—50m3,如愿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马矿长还亲自带领技术干部和工人到河北学习薄煤层即系话采煤技术,回矿后积极试用,为创造万吨采煤工作面和全局实现机械化探索了路子。

技术上的革新,令马泽民的生产技术管理型才能尽显,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当时工人构成队伍中有95%是外来的知青,大多数的生活态度是自由散漫,得过且过。吵嘴打架,聚众赌博,干活拣轻怕重等恶习在队伍中蔓延。

在结合煤矿实际工作的基础上,马泽民通过在省委党校“八大管理”的学习,经过细细琢磨,学首钢,搞目标化管理,大胆探索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主持制订和实施了“五定一包一奖惩”责任制。

通过“定人员、定产量、定质量、定消耗、定安全,包工资总额、超产奖、欠产惩”等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动作整顿下来,之前职工队伍中的消极怠工情况一下转变了。工人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提高。

由于事迹突出,闻讯而来的《重庆日报》记者曾专程前来采访并进行了长篇报道。

厂子里效益是上去了,日夜劳心劳力的马泽民却倒下了。

由于矿上作业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更何况繁重的党政工作都落到一个人头上,连续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令这位矿长的身体吃不消了,他时常感到疲乏。

1982年,马泽民被诊断为肝萎缩,住院治疗。

大病初愈,1982年4月,马泽民正式离开了矿务局,走马上任江津盐津水泥厂、铁厂(重庆市第二水泥厂)任厂长,常委。

新官上任三把火

再次担任一厂之首,这次马厂长上任的“三把火”让盐津水泥厂全体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民生是根本。

针对民生问题上,马泽民通过调查发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该厂职工用水基本来自嘉陵江,由于没经过任何处理,污水横流,吃用带“颜色”的水是家常便饭。在清理蓄水池时,沉积厚厚的积沙竟淹没了小腿。

首要净化饮水工程,改造了厂区供水系统。其次解决食堂问题,包括整改水泥制的桌子凳子,增加舒适感;然后重建澡堂,紧接着修粮仓,在厂里建粮库,修小学,修职工宿舍。

上任伊始关注民生问题,是任何一家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马泽民心中一直坚持的理念,走过苦难的年代,让他深深领悟当官为民的精髓,乃至从政后拿到手上的权力都只能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民生大事解决了,技术出身的马厂长又开始着眼技改,亲自撰写了改造方案,并组织实施。

针对老厂的特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首先组织指挥了新建机立窑的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小高炉的改造,球式热风炉及风机的安装调试,为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配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抓经营管理。针对当时厂子不景气的状况,制定出了“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既搞炼铁,也搞翻砂铸造;既产水泥,也搞预制件,同时兼营了一个小煤矿、两座铁矿,一个电镀车间,组建了汽车运输队。

针对管理跨度大、战线过长、效益仍不理想的状况,他还提出了“缩短管理战线,实行关停并转,全面推行全面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关闭了两个铁矿、煤矿,将电镀车间并入重庆双凤煤矿管理。

通过改造,老厂焕发了青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小铁厂不但扭转了亏损,而且实现了百万利润!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福利也大为改善。

与不俗的成绩相比,马厂长仍然秉持着他一以贯之的做官风格:与职工同甘苦。每月平均8块5的奖金,最多的时候也只比普通的职工平均奖金高出20%。

小铁厂出色的改造业绩,算是交上了一份靓丽的答卷。马泽民受到了省冶金厅和冶金部的表彰,并在1983年出席了冶金部在山西省平定县召开的小铁厂扭亏增盈工作会,向在座的同行交流了经验。

这是最愉快的两年。

合川重大转折

一晃十数年,1983年12月,马泽民任命为合川县副书记、县长,这一职场生涯的重大转折,为他整整14年国有企业的光阴划上了句号。

在合川县政府工作期间,马泽民身上的担子从未轻松过。当时县乡为三年一届,三年下来,马县长居然只休息了屈指可数的5天。

翻开的重庆版图,合川县为第二大县,人口约141万,86个乡镇。任职期间,这位心系一县发展的当家人,硬是凭借一辆规格并不高、甚至没有空调的吉普车寒来暑往地跑遍了至少80个乡镇,其中还包括十来个不通公路的乡镇。

合川县的马县长是没有周末的,就连周末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开会或是在下乡的路上。

通过实际调研,让马泽民深刻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全县600多公里公路的改造就这样如火如荼的掀起了,包括公路的拓宽、道路两旁的绿化,他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在县经济发展体系里,不仅包含有城市、农村小集镇的改造,规划;与此同时还涵盖了乡镇企业发展这重要的一环。

高亢嘹亮的改革进行曲里,马泽民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借款30万元把一个乡镇企业建立起来,设定了工作规划,逐步稳定了就业。

这三年里,合川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指引下,从县情出发,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多次到县总结经验,并行文推广。同时狠抓了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增加乡镇企业的投入工作,以及能源和县公路网、邮电网的建设。

曾一度,合川经济建设在粮食、多经、乡镇企业方面在重庆乃至四川省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并定位为“四川省工业改革试点县”。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因为小学肝炎集中爆发流行,县政府启动了应急处理,身为一县之长的马泽民二话不说,亲自到达了现场,组织师生隔离。尽管当时卫生防疫条件差,但仍然短时间内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蔓延,扩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做了什么事,都要用笔记列出来。”这是马泽民从担任县长开始就一直保留至今的习惯。现在整理出来,在合川县任职时,竟做了五六十本的工作笔记!

正因为养成这么个习惯,此后在协会工作时,即使远在英国,他仍然撰写了《重庆市水泥十二五规划》。

1987年,北碚区文星街道选举指导办公室出示了关于马泽民一份主要业绩评语:该同志自一九八三年任合川县副书记、县长后:

1、工作扎实,作风深入。经常深入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不怕苦,不怕累,与广大干群一起抓生产自救,深得群众好评。

2、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了解关心基层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处理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3、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魄力,敢抓敢管,为抓合川分镇企业名列全市第三名。4、有一定的党性修养,在干部中不授亲疏,任人唯贤。

正如当时在县九届人大常委会后,《合川报》上所载,并赞誉称职的马县长为合川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时也正是在这次常委会上,同意了马泽民因工作需要调离合川,接任重庆北碚区副区长的决定。

北碚从政11

由于在群众心中有极高的声望,离开合川后,仍然有人联合提名马泽民继续当县长,由此可见他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合川县执政开头的一两年只能算是历练,基本是一边学习一遍实践,探索规律,调查研究,摸石头过河地前进发展。

那么如今通过四年执政工作经历的累积,把多年经济工作的经验与区内经济发展的现状相结合,马泽民成功完成了从县长到区长的转变。

北碚一上任,他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工作中。

为了尽快熟悉全局工作,掌握工作主动权,他一面抓紧时间翻阅有关资料,利用一切机会与各级领导交谈,一面深入基层,到委、办、局,跑遍了十二个镇、乡和五个街道办,跑遍了区属重点厂矿企业,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基层领导一起研究制定发展经济工作计划,措施。从北碚区情出发,提出了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粮食多种经营为两翼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北碚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

乡镇企业年年有发展,捷报频传:在1986年的基础上已翻了一番,在全市区县中,乡镇企业总产值由第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位,连续五年在各项指标考核中名列前茅。

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无不得益于马区长抓住了政策的制订,制订了一系列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马区长亲自撰写的《浅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动力所在》一文被发表于《重庆农村报》,并获得北碚区委中心报道组92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在抓城乡大联合的工作中,即便身为区长,凡合资、合作、联合项目,马泽民即便再忙都亲自参加,尤其注重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同时在能源、交通、通讯等方面,改善改革开放投资的硬环境;另一面紧扣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创建卫生城市奠定了基础。

1990年3月,马泽民正式担任北碚区副书记、区长。

在普通人的眼中,这位区长很有个性:无论什么样的发言稿一律自己写,从不让秘书代笔;因公外出在宾馆吃饭,也要交现金交粮票,从不白吃白喝。

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在马泽民心里却是一种理所当然:“不因善小而不为”,一直以来,他珍惜每一份工作,因为这是人民赋予的,哪怕地位再高,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强烈的是非观念。

不义之财不可得。苦难年代走过的他,时刻告诫自己,什么是做人为官之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切不可当“糊涂官”。

1990年,在由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室编制,公开发表的《当好“主人”与“公仆”》的一文中,马区长阐释到,要当好具有“主人” 与“公仆”双重身份的人民代表,不仅要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好代表作用和政府责任人的作用,而且还必须在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下,正确行使职权。

即便放在当下,这篇文章也在官场上拥有着沉甸甸的的“份量”。

这位刚正不阿的马区长,做起事来也毫不含糊。

由马泽民亲自主持、参与制定了北碚区九七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工作重点和抓好了三件大事:修路、建城、筑坝。改造公路,改造旧城,修建嘉陵江防洪大堤和国道212线建造等等,甚至亲自主持制定了方案,策划了资金来源。

在生态环境上,北碚区获得了重庆市第一个园林式城区;在经济上,北碚区以实力争取到了试验区,获得了重庆唯一的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殊荣;在教育上,科技义务普九教育,北碚区落实得最快。这与马区长日常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密不可分。

尤其在教育上,马泽民还不忘家乡仪陇教育发展,并以个人名义向家乡小学捐款,支持教育业发展。身在异地为官,但关心教育心系家乡的情愫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泛起涟漪。

受马区长的感染,受捐助的复兴镇人民政府专程写来书信,汇报情况。他们利用这笔善款,加上当地自筹款,不仅改造了砖木结构的教室,解决了当地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当地干部和百姓努力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

也许这只是马泽民在北碚区担任一届副区长、连任两届区长的事迹中,所微不足道的一两件事。

也许再多的业绩,再多的贡献都不及一句:“为官者,但求问心无愧。”但马泽民做到了,正如同他所信奉人民好公仆焦裕禄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有味道。”

不要小看这一句朴实无华,而又带乡土气息的语言,它深深贯彻到了马泽民11年的执政理念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长底气,用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态度抓好各项工作。

初涉建材工业

1997年,香港回归,普天同庆。

这一年,根据工作需要,马泽民由组织部调任至重庆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局长)职务。

为官半生,初涉建材领域的马泽民不免有些忐忑。通过调查研究,来自两个方面的现实令他感觉压力特别大:一方面是直属企业困难多,改革、发展、保饭吃、保稳定压力大;另一方面是机关问题多,整顿任务重。他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变陌生为熟悉,化被动为主动,尽快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马泽民深深地思考着。万变不离其宗,依靠群众,坚持改革,促使他再一次在所做岗位上敢办大事、难事、好事、实事,并收获了应有的实效。

又一次华丽的转身。烂摊子没有让马泽民退缩。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重庆建材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在重庆市人民政府评选中重庆工业五十强,有五家建材企业榜上有名,直属工业企业全部进入五十强。

1997年,在建材工业发展交出的答卷上,市政府对建材局考核的18项指标在经委系统名列第一,机关第一次获得门前三包先进称号,班子团结了,队伍凝聚了,面貌改观了。

伴随马泽民的上任,1998年成为了重庆建材工业发展的分水岭。

这一年不仅是推进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又是企业改革,资产重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还是建材工业管理尤为,狠抓党建工作的一年。

深受群众拥护的马泽民再次将这些成绩归功于党和人民,其次归功于与自己合作共事的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集体,最后,才是个人。

至始至终,马泽民依然坚守着一份执念:何时何地都不愧对党和人民!

在担任建材局长时期,还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投资近8亿,日产熟料2000吨,年产水泥70万吨,历时十二年的重庆水泥干法生产线即将竣工投产。该工程当时在工艺、设备、建设、经济效益等方面堪称世界水平,为重庆工业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究竟是怎样一场“马拉松式”的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克服资金奇缺的困难,终使这条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水泥生产线在山城问世?媒体的镁光灯再次聚焦在了其主管的市建材局局长马泽民的身上。

马局长的回答特别实在:生产要赚钱,新线要点火,头一件事就是筹措资金,解决了资金困难等各种棘手的问题,才能为“建设大军”铺路架桥。

实际上,为了保证生产线竣工,局领导还亲自到厂里现场办公,做好指挥工作,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毋容置疑,先进生产线的建立,使重庆水泥厂如虎添翼,变为了水泥工业领域的“巨人”。做人沉稳低调的马局长,做事却总是瞄着最高的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的部署,围绕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切实走大公司、大集团之路,同时调整结构,减人增效的基础上,按照“三改一加强”要求,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方面迈开实质性步伐。

通过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先进设备和技术作用以最大程度发挥;切实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职工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最终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一晃三年,不平凡的2000年来到了,既是国企改革脱困年,又是“九五”划句号年,既是机关机构改革年,又是建材局撤销年。

对马泽民来说,这一年确实难忘。在他的职场生涯中,他主持的原建材局机关改革划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

这一年,在他的述职报告中,提到了抓好行业重点——水泥。

在马泽民眼里,重庆水泥业存在问题,发展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而行业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

协会写春秋

2005年3月,马泽民正式退休,经市经信委推荐到重庆市水泥协会任职,早在2004年5月28日第二届会员大会上被选举为会长。

如今十年过去,十年历程记忆犹新。

虽然有14年国有企业和22年国家党政机关工作的资历,但面对极少接触的协会。马泽民也是一头雾水。

很难想象,当时重庆市水泥协会处于三无之地的境况:无办公场地、无办公条件、无办公经费。有的只是仅有5个人,一块牌子办公。

这样的协会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知协会运作规律事小,但协会缺乏法律地位,缺乏社会认知,缺乏专业人才,在他的眼中,这是协会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地的根本原因。

 

斗转星移,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问,十年,能改变什么?也许不只是额头上多出的白发,而是重庆水泥协会翻天覆地引力增长,有为有位。

在协会3800天的日子里,马泽民开启了“接地气”的工作模式,重庆大小新老水泥厂至少走了五遍以上。由于走动频繁,连企业领导和部分职工都与他成了忘年交的朋友。

唯有这样,才能切实了解到企业有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

也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实际走访,让马会长了解到了企业发展的症结:企业离开政府寸步难行,但企业又害怕政府,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政策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便企业对政府部门有意见,但想说不敢说,违心绕弯弯。

针对上述症结,他精准找到了协会工作的着眼点,在发挥协会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方面协会代表企业理所当然地向政府反映述求,另一方面真正成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代表。

很快,在马泽民带动下,协会融入角色,转变观念,围绕着企业需求,围绕政府宏观导向,用真心、真情、真诚服务,推动着重庆水泥业健康积极发展。

十年间,水泥协会受政府委托编制了水泥纲要发展规划,标准草案及有关建议;积极处理企业急难事,有力维持企业稳定。同时还向政府反映诉求,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争创公平发展环境。

2007年-2009年,重庆市新型干法进入跨越发展期,15条生产线建设遇到了资金短缺,协会主动与银行协调,为15条生产线争取到近20亿资金贷款支持。

目前针对重庆水泥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效益差的局面,协会又坚持不懈抓自律,抓调整,促进行业提质增效。2014年重庆全市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将创本世纪以来的最好业绩。

2010年西部水泥论坛、2011年第三届泛珠三角水泥峰会、2012年西部水泥工业脱硝技术研讨峰会、2014年第三届水泥工业节能环保技术高峰论坛……几乎每一届业内重大会议上,都可以看到重庆水泥协会的名称,马泽民的身影,听到马泽民会长对水泥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2015年重庆水泥将进入春天!”早在4年前,马泽民就在“第三届泛珠三角水泥峰会”上表示,尽管2011年行业竞争激烈,盈亏难测,但2015年前后企业战略重组完成后,水泥生产企业将“进入春天”。

目前重庆市水泥协会影响力在国内已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是中国水泥协会唯一一家省级水泥协会副会长单位。由协会编著的双月刊《重庆水泥》杂志,及《水泥工业政策法规汇编》专刊因针对性强一直被企业所津津乐道,甚至誉为学用工具书。

2009年,马泽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系统社会团体先进个人。2012年,他被重庆市民政局聘请为“重庆市社会组织评估专家”。

这位年已花甲老人,由衷地让我们感到敬佩。

在他演绎的人生中,回顾每一个片段,仿佛咀嚼着一种精神,我们体味到了酸甜苦辣般的世间百味,体味到了他从一至终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无限的深情和热爱。

他是高尔基笔下掏出心脏做火把的丹柯,照亮道路,领引大家走出泥沼,走出丛林。

俯首甘为孺子牛,愿洒汗水写春秋!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