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水泥行业充满希望
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新常态,水泥行业如何适应和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宋志平同志近两年作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今天的发言不仅提出了问题,也指明了解决办法和建议,很有高度;郭文叁同志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思考,提出水泥行业要提高标准适应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篇学术水平很高而又非常迫切解决的问题;辜成允先生总结了台湾水泥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诫同行们面对市场变化要“心连心、手拉手、共同面向未来”,他的讲话振聋发聩,我希望全行业都要研究;章小华同志谈及对当前形势“三个把握”的观点见地颇深。同志们的发言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应对的办法和建议,水泥行业的巨头们能站在国家和世界高度考虑行业的发展的问题,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高度统一的认识给水泥行业带来了希望。
大家的发言充分体现出我们行业长大了,成熟了。
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是统一了对未来水泥市场需求的认识。去年我国生产水泥24.7亿吨,东北开始出现负增长,华东几乎是零增长,只有西南和西北还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速大幅下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水泥市场已经进入了消费高峰期。2000年前后,我曾对中国水泥发展轨迹预期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预测当人均消费水泥的累积达22~24吨时,水泥市场需求将到达高峰,去年人均消费水泥已经达21.7吨,这与我们的预测也比较一致。
高峰期能持续多久?日本保持近7年,中国台湾人均1000公斤以上保持3年,若以人均800公斤以上计算也保持了8年。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差不多。中国大陆人均消费1吨以上的高峰期能延续多少年?有人说8年,也有人说10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问我怎么看?我认为今年国民经济增速指标确定为7%,与前10年比不算高,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很有活力的经济。国民经济要保持7%的增速,按照我们现行的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保持15%以上。这无疑是给我们水泥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日本、美国和欧洲今天的水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因此对水泥的需求高峰的震荡期会比上述国家和地区会长一些。
今年的春天虽然比较温暖,但水泥市场却是一个寒春。如何应对当前的问题,确实应当认真研讨,关键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水泥行业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期,更多需要强调的是行业的合作,这会比原来的竞争更有果效。南方水泥肖家祥数年来奔走于长江南北,非常辛苦,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辜成允先生介绍了台湾水泥行业在市场需求下行时如何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的经验,这表明没有合作就没有行业的幸福感,不合作就是死路一条。在合作方面大家提出的建议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相信,中国水泥行业是很有希望的行业。
首先,中国水泥是健康的行业。我们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已形成世界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和企业领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2000年在新疆的一次会议,我曾遇到一位联合国的水泥专家。我问他国际上大的跨国水泥集团为什么对中国水泥行业的投资持观望态度?他说,中国的水泥企业目前还像柔弱的小羊,待小羊长大长肥了,他们一定会来的。而外资进来后,竞争促进了中国水泥企业快速成长,反倒形成了一批比狼还要强壮的羊,我为我们行业的发展和精英们的才干感到自豪!
第二, 资产重组方兴未艾。过去几年里,当产能出现过剩的时候,一些大企业创造了以“大鱼吃小鱼”方式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甚至是席卷全国的资产重组,形成目前在座的(12+3)企业的产能占全行业的50%~60%,为全行业获得一个合理的利润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可能比钢铁行业还要惨。但是在许多小区域情况就要复杂的多。今后的重组主要靠大企业之间进行产权置换、联合经营等多种模式去进行,通过重组创新,在小区域内形成两、三家企业的产能集中度达到70%~80%也是可能的。
第三、心连心、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面向未来。这次会议是12+3会议创建以来最成功的,开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未来。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这个国家或地区市场需求上行时,许多企业和企业家抓住机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发展史。但当市场行情下行时却一靠政府政策,二靠行业的团结,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在过去的岁月里水泥协会依靠大企业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是有作为的,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水泥企业更应该依靠协会团结一致面对未来。
中国水泥行业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行业,希望在于一靠行业领袖们的智慧;二靠大企业的担当精神;三靠全行业团结一致。
面对未来,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水泥行业能真正成为世界水泥行业的领军行业!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