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推动水泥“错峰”的重大利好

更新日期: 2015年11月18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自今年11月,东北三省供暖季开始,雾霾持续爆表的新闻几乎每天占据着各大报刊网络的重要位置,持续成为社会大众热议的焦点,甚至已引发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梳理近几年来东三省雾霾爆发情况,我们发现,几乎每年供暖季开始的一个月内,重度雾霾都会“应声而至”。这段时间既是采暖与工业重叠燃煤的叠加期,也是东三省焚烧秸秆的集中日。     
    因此,环境专家们早已给出结论:重叠燃煤、秸秆焚烧等重头污染源,在同一时间齐头并进、多重叠加,或是东北每逢立冬便雾霾锁城的根本原因。     
    去年,首次尝试便获得成功的水泥错峰生产,即是通过避免重叠燃煤,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北方供暖区域冬季环境治理的一种尝试。今年,本应大力推进的错峰生产,在“通知”下发之前,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很多行业有识之士非常担忧,这项有利环境的好事,才刚刚开始就面临流产。     
    就在此时,工信部与环保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可谓及时雨。这是相关政府部门从纠结于“如何成霾”,到认真探索尝试“如何治霾”的重要转变,对推动治理环境、减霾防霾的工作开展,可谓“重大利好”的消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霾”深似海,“错峰”决不能戛然而止       去冬,由新疆、东北三省水泥行业带头,在大部分北方燃煤地区率先开展的水泥错峰生产,实施首年,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注与认可。工信部、环保部等相关政府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倡导水泥、钢铁等燃煤行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此次“通知”的下发,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为缓解北方地区的重度雾霾,真正发挥起政府这支“有形之手”。     
    在此之前,这项被公认为“环境治理好措施”的水泥错峰生产,曾一度似要戛然而止,让行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以东三省为例,在今年年初错峰生产总结会上,很多企业家还兴奋表示:去年因首次尝试,大部分企业停窑都是在12月初,与供暖时间重叠一个半月。今年冬季要将错峰生产的日期提前,争取在10月底供暖季开始,全面停止水泥熟料煅烧,进一步缓解北方初冬供暖的环境压力。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水泥行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寒流”,即便是旺季销量和利润额,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突如其来的变化,致使东北大部分水泥企业放弃了原有计划。       进入11月,东三省除了北方水泥旗下企业如期于11月1日前后陆续停窑之外,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开足马力生产,只以口头形式将错峰生产的日期延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一方面是环境治理措施难以推进,另一方面是东北雾霾越发肆虐。今年东北持续半个月的雾霾天,为各大网络又留下很多吸引点击率的“纪念照”,东北一时成为全国人民的“笑柄”。     
    哈尔滨最美丽的索菲亚教堂,连续数日“不见踪影”,让带着厚厚防霾口罩的旅游者端着相机欲哭无泪;长春的交通警察站在“霾”里声嘶力竭指挥车辆,身后的红绿灯,似被“霾”披上厚厚“棉纱”,所有灯都成一种颜色——灰色;沈阳重霾封城,人们肉眼只能见到五个霓虹灯大字“东方饺子王”从空中飘来……     
     这一幅幅“啼笑皆非”的照片背后,可以想象东北人民在雾霾中的生活是何等苦不堪言。一位东北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叹道:“我大东北人壮景壮霾更壮。如此霾深似海,出了家门就迷路,相关部门为什么不想办法采取行动?治理多一步,霾就能少一点,好歹让我上班能找得到单位,下班还能找得到家……”     
    学校停课、飞机停飞、开车迷路、走路撞人……这些前两年还被当做“新闻”的突发事件,如今早就不再是新闻。对东北人民而言,“大东北都被‘霾没’了,这些还算事吗?”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现象远不止东北,当华北区域进入供暖季,雾霾便如影随形。11月6日,一场大雪没有阻挡得了雾霾的脚步,北京陷入长达10天的雾霾天;11月12日,京津冀大区域雾霾城市达到13个;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华北大部分区域,都没有逃过雾霾锁城的厄运。但在“通知”下发之前,华北水泥企业是否如期“错峰”,态度始终不甚明朗。     
    在重霾面前,行动大于争论。此次,这个具有强制性要求的政府文件及时下发,表明了相关政府部门对治霾防霾的坚定态度和强硬手段。     
    这项举措的出台,让行业人士纷纷拍手称快: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政府部门有这样的担当,决不能让任何一项有助于治理环境的好措施,随霾而逝、戛然而止。     
    推进常态化     
    “错峰”梗阻终将破除     
    今年以来,如何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并逐步扩大区域和行业范围,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持续热议的课题之一。但是,其进展始终缓慢,众多难于推广的梗阻,让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始终半推半就、犹豫徘徊。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有些区域负责人对水泥错峰生产的初衷和本质,理解上存在偏误,认为其不过是缓解产能过剩的一种手段,是行业自己的事情,只能靠行业自己解决,靠市场手段调节,靠企业自律推动,若要地方政府拿出具体政策和强制性制度,谁也不敢做这个主。     
    事实上,水泥错峰生产最早由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四大水泥板块之一——北方水泥有限公司提出动议,2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于去年两会提出提案,其初衷和宗旨都是为了减轻重叠燃煤造成的双重大气污染,为推动北方冬季环境治理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间接起到的作用,才是缓解区域产能过剩压力、减轻“三期叠加”的行业阵痛感。     
    换句话说,水泥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将自身置于社会和国家之中,为环境治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为的“绿色生产”方式之一;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打开水泥绿色通道,为全社会造福的手段之一。这不仅是行业的事情,更是全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大事。     
    其次,部分区域负责人始终将水泥错峰生产看做一件“麻烦事”。其中牵扯的部门众多、梳理的关系复杂、沟通的范围太大、处理的难题太多。非朝夕之日所能解决,非一己之力所能促成。     
    甚至,还有人认为水泥错峰生产并非“很重要”,上级单位没有明确指示和具体要求,各地方只能“等一等、缓一缓”或者“放一放、观一观”,致使这项已经用事实证明“利国利民”的好事,始终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大范围的协作。     
    再者,去年北方大部分区域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实施错峰生产,其主要原因在于水泥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今年,水泥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效益下滑严重,众多企业面对日益窘迫的现状和日渐微薄的利润,在没有政策、制度和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靠自律实施错峰生产,难以维系。        
两部委“通知”的下发,可谓是破除“错峰”梗阻的一道利器。既让地方政府在推进错峰生产的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建立地方相关政策和制度打开了思路、放开了手脚,也让各地行业协会在建立协调和监督机制时,更有了底气和动力,同时,对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和规范作用。在环境压力窘迫的当下,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开展错峰,也正是大多数企业的诉求和期冀。     
    “通知”的下发,为推动水泥等燃煤行业错峰生产常态化,铺开了一条宽敞的道路。     
    治霾前面     
    “错峰”理应迅速实施长期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面临结构调整阵痛期,绝非“一年光影”,而是长期战役。那么,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有一个问题恐怕是全行业都必须面对的:在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权衡上,究竟孰轻孰重?     
    不可否认,在经济环境新常态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矛盾。脱离经济发展只求环境保护,在市场经济时期并不现实;但为了经济发展而将环境保护置身事外,终有一天,发展起来的经济也会以惨痛的方式接受环境的报复,身处其中的每一份子都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级发展战略,步入全球绿色化发展进程以来,“环境保护”这四个字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创下中国社会发展史之最。上至国家、下至行业也都痛下决心,积极探索尝试,并做出了很多壮士断腕的举措。比如,强制性关停污染企业、强制性采取车辆择号限行、强制性实施新环保法、强制性推行绿色生产、扶持绿色产业等。     
    事实证明,关停了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没有对区域经济造成根本性影响;采取了车辆限行,反而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扶持绿色产业,更有助于传统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仅不矛盾,更像是相辅相成的完美搭档。当然,无论区域、行业抑或企业,在经济上暂时的徘徊、停滞甚至牺牲不可避免。     
    很多传统行业之所以面临当下的阵痛期,正是常年以经济发展为由牺牲环境而得到的惩戒,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也是以暂时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益来为环境作出补偿,最终求得环境与经济能够在同一个节拍上,和谐共进。     
    因此,环境与经济孰轻孰重?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绝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但有一道题,可以给出明确答案: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和手段,没有孰轻孰重。但凡是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好方式,都同等重要,都需要国家和区域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拿出真刀实枪加以规范、完善和推进。     
    水泥错峰生产,并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举措可以称之为“唯一出路”。但在众多举措和方式中,水泥错峰生产是以最小牺牲,换取可能超乎想象的环境效益的方式之一。     
    水泥错峰生产,也不是所有污染型企业都可以效仿之路。但是,其示范性、引领性和带动性,却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不仅对燃煤行业有直接示范作用,对其他污染型行业和非采暖区域的相关产业,也会产生良性触动和启发。今年,不仅钢铁行业已经有了类似的号召和呼吁,很多南方区域的水泥企业也以错峰生产为案例,积极磋商,采取适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绿色生产。     
    水泥错峰生产,更不是所谓“非常手段”,一旦实施便立竿见影扫除雾霾。但是,正如汽车限号不可能瞬间让尾气尽散;关停污染企业不可能马上让天空变蓝;发展绿色产业,传统行业也不可能立刻变“绿”一样,每一项措施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因此而采取观望、犹豫、不屑甚至放弃的态度,我们只能活在“霾”里,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面对北方雾霾泛滥,水泥错峰生产作为治理环境、缓解雾霾的有效手段之一,理应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尽快在所有北方采暖区域迅速、长期实施起来。     
    勇于担当     
    “错峰”需要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     
    11月1日,新疆如期实施水泥错峰生产,这是新疆开展错峰生产的第二年,“错峰”实施的态度之坚决、行动之果断,让行业有识之士产生了很多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新疆实施错峰生产如此顺利,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态度、踏实作为密不可分。新疆经信委、环保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具体实施文件,强制性要求全疆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于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实行错峰生产。     
    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与强制性要求,新疆的水泥错峰生产同样难以开展。     
    事实证明,推进水泥错峰生产顺利实施,既不能单纯指望企业永远站在道德和良知的层面上,充当无名英雄,也绝不是所谓“用市场经济杠杆去衡量,用市场化手段去解决”的说辞,更不是一场吸引眼球的作秀或高开低走的演出。       若想顺利实施水泥错峰生产,使之真正成为水泥,乃至更多类似行业的常态化工作,国家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都需要各尽其职,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鼓励、倡导、号召”等所谓的推动上。必须在可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手段和方式,制定政策、树立行规、加强扶持、予以监督。     
    数日前,一条来自东三省的新闻引起记者关注:东北三省人口10年来净流出180万人,面对人口的大量外流,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势必会导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这些流失人口中,有没有因为年年“阴霾不散”而背井离乡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倘若东三省年年霾度爆表、“阴魂”不散,我们相信,没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子孙长年与霾相伴,以霾“洗”肺。     
    究竟是让这片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大东北,变成未来的“霾城”,还是从现在开始,为每一项有助于治理雾霾的好方式、好措施加重实施的砝码,铺开常态化的道路?究竟是让雾霾从东北开始,逐步成为整个北方乃至整个国家擦不去、抹不掉的“灰色印记”,还是做些实事,将如水泥错峰生产这样的好措施大范围推行起来?        
    如今,国家两大部委针对一项治霾防霾举措,联合下发具有强制要求的文件,用实际行动告诉全行业、全社会,防霾治霾是任何人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是当前各个行业必须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     
这项文件的出台,全行业、全社会理应为之鼓舞、为之点赞。当然,“通知”的出台只是推进错峰常态化的第一步。据了解,两部委有可能继续开展制定相应的各项政策、制度、标准等更细致的工作,让错峰生产真正成为燃煤行业的“伏季休渔”。     
    我们相信,随着“通知”的下发,北方各个区域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将及时采取行动,将错峰生产真正落实到位。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