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水泥行业淡季不淡趋势向好

更新日期: 2007年05月26日 【字体:
    证券时报记者 李玉亭
 
    本报讯 一季度通常是水泥行业的淡季,但今年1-2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水泥生产1.4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均价也同比上涨4%。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水泥行业趋好的势头已经明确。
 
    淡季量增价升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水泥产量约1.48亿吨,同比增长24%,超过了2006年全年20%的增速;但在环比上,与去年11-12月2.25亿吨产量相比下降了34%。由于一季度是水泥行业的传统淡季,我国北方地区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已进入淡季,价格环比略有下降;华东地区今年第一季度环比、同比价格回落15%-20%,但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水泥价格仍有约5%的涨幅。
 
    国金证券分析师贺国文认为,水泥行业一季度量价回落的原因在于,第一季度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天气、过春节等原因,工程施工进程较每年的第四季度施工旺季相比明显放缓,导致对水泥需求环比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水泥生产企业将每年大修时间安排在第一季度,停窑时间长达7-15天,设备运转率的下滑使与需求相对应的产量数据也相应下降。
                                                           
    即便有淡季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贺国文认为水泥行业量价同比增速依然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水泥均价增幅约3-5%,季节性调整因素并未改变2007年同比增长的趋势。“尤其进入4月以来,全国水泥消费量最大的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出现涨声一片,我们从部分市场水泥交易商得到的信息,上海水泥市场在4月第1周内每吨水泥价格上涨近20元,现在过去半个月时间已经累计上涨近40元/吨,华东其他地区也呈现类似的价格上涨,今年一次性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高于去年”。
 
    结构调整加速
 
    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水泥价格的上涨除了受到季节性提价的影响外,还与水泥行业政策的频频出台有关。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三大部位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的通知》,明确了水泥行业发展的国家队名单,今后将大力支持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12家全国重点水泥企业以及48家区域性重点企业,在土地、信贷、项目核准方面给予优惠政策。2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委今年将择时在北京与各省签订“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明确各省淘汰的量化指标。
 
    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泥产量已达12.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6.24亿吨,占全国水泥生产比重的50%,但根据水泥发展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要达到70%。要完成这个目标,至少要淘汰落后水泥3.6亿吨,年均淘汰5000-7000万吨。目前,水泥业发达国家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在90%以上,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水泥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业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
 
    龙头企业受益
 
    申银万国分析师林珍认为,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水泥业的景气周期将被延长和拉高,今年水泥价格有望实现同比10%的涨幅。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等行业龙头公司去年业绩都取得了较大增长,这些企业已经掌握了政策、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因此,在此次行业调整中能够抢占最多的行业先机,占据弱势企业退出后留出的市场份额。
 
    海螺水泥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00%,净利润增长250%。公司计划到2010年实现产能1.5亿吨,每年平均增量2000万吨。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行业复苏水泥价格上涨,公司的规模效应得以充分体现,该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水泥销售尤其占有优势。华新水泥去年水泥熟料产能增长30%,净利润增长105%,该公司在华中地区的规模效应开始逐步放大,该公司计划到2010年产能扩张到5000万吨,年均增量800万吨。冀东水泥去年水泥熟料产能增长25%,净利增长58%。华北地区水泥价格偏低,落后工艺所占比重较高,公司面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来源: 证券时报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