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智能制造助力我国水泥行业转型升级

第九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论坛主题演讲系列之一

更新日期: 2016年11月16日 作者: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张广沛 【字体:
 
    水泥作为建材行业主要建材产品,在行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节能减排趋严等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导致水泥行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从而也加剧了企业间竞争。在严酷的发展形势面前,许多企业从改进或创新生产和管理方式着手,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众多的创新中,信息技术应用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水泥行业智能化制造现状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当前,智能化制造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国务院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均对提高我国智能化制造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与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异曲同工之处,从实质内容上看,我国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的主要方面。评价智能化制造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工信部于2013年颁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来判断和指导企业智能制造所处的水平。
 
    (一)评价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是工信部自2009年以来,在提炼30多个工业行业、一万多家企业两化融合实践的基础上,把最初的一套管理理念凝聚成了行业发展的共识,把行业共识成功转化成了一套管理体系标准,把这套标准作为引领中国企业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指南,引导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转型,解决企业信息化转型“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标准把企业两化融合分成四个阶段,即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集成提升阶段、协同创新阶段。
 
   从工信部2009年开始启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起,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即参与了这项工作,于2009年实施了水泥行业,2010年实施了玻璃行业两化融合体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参与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起草和贯彻实施工作,2014年经考试、评审等环节,信息中心成为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自2014年起,工信部已审查公布了3批建材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1家。
 
    (二)应用现状
 
    水泥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互联网应用已十分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站点,有些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信息化应用也得到普及。据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2015年所做的调查,建材企业信息化应用整体上处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阶段,多数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系统集成应用和管理网络化,水泥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已具有较好的应用基础。2015年泰安中联、2016年冀东水泥获得工信部智能化制造示范试点企业。泰安中联示范线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控制手段,助力泰安中联5000t/d生产线实现了三个“100”,即:全厂定员100人、熟料成本低于100元、熟料标准煤耗低于100kg。
 
    二、智能化制造助力水泥企业转型升级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目标: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目标,若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均离不开信息化。三去主要信息采集和公开透明,降成本信息技术将会起到很大作用,补短板---对建材工业来讲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均是很重要的,但两化深度融合认识不到位是很大的短板之一。
 
    当前水泥行业正进入深化两化融合应用阶段,这对实现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行业实际,我认为水泥工业智能化制造,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或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企业物联网,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二是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管理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更好的做到提质增效,有效和极大的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三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实现由IT向DT转变。
 
    (一)建设企业物联网,实现智能化制造
 
   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抢占工业制造的最高端,德国提出了工业4.0,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水泥工业产品生产具有连续、流程化和能源资源消耗型特征,建立以产品订单、产品质量、物料消耗和排放相适应的原燃材料进场、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稳定优化运行的工业生产物联网系统,实现原燃材料的成分分析和精准计量、设备和生产过程稳定运行、各种原材料、能源、工艺参数等各类生产数据的集成应用的智能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是建成制造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系统,推进智能化传感技术和完整连贯的数据构建与应用,重点实现智能工厂的自主监控、维修保养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原燃材料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实时、持续性监控与预警。二是建成智能工厂相关的物联网系统,将智能生产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系统与智能传感器的生产管理等的应用集成,总体掌控从产品订单到物料消耗需求、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全过程,由此实现智能、高效生产管理。三是构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模式,鉴于集团化管控的企业越来越多的现实,应用共同的技术接口和标准,建立先进的智能生产系统和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平台,实现集团内部企业物联网的网络化应用,提高集团生产效率。
 
    (二)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做好企业各类信息的综合集成和挖掘应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是企业面对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建材企业首先除做好常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应用外,更应注重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切实实现信息的集成应用。一是建立企业云服务平台,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有条件的集团化的企业可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平台),实现软件即服务(SAAS)等应用和云存储等,以减少基础软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多重投资,增强系统和数据安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生产环节各类检测、控制数据信息的优化应用,经营环节各类管理、经营信息的综合应用,以及对上述信息并结合所获得的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用户和相关宏观政策等信息的综合挖掘应用,以辅助企业决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第三,构建基于人机交互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重点推进多媒体技术、社会媒体技术、云技术、各类终端设备,以及新型自适应辅助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加快实现企业经营、创新活动的互联、广泛的人机交互和系统交互,实现企业管理智能化、现代化。
 
    (三)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实现由IT向DT转变
 
    从IT到DT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根据我的理解,这将是一场信息化的革命。过去IT时代,多数企业通过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集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企业的流程优化、管理变革等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到DT时代了,这又是一场新的革命。首先,从技术上来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将重构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其次,从应用角度看,IT时代为代表的ERP为例,信息化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功能”性应用,在提升管理效率、强化风险管控、提高产出效益和提升决策效能等方面发挥作用;DT时代,强调数据是资产,数据是资源,数据作为一种新管理要素与传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支撑企业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优化,通过数据的利用实现信息化的“价值”,包括价值发现、能力重构、资源增值和核心竞争优势提升等。智能化制造的实质在于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技术、应用、组织的系统集成,为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建议水泥行业各级同仁,一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当今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已席卷全球,充分认识当今互联网是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和渗透性最广的特点,切实思考智能化制造的重大意义。二是重视系统规划,智能化制造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里的各个环节、企业上下游用户和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涉及到既有系统的一体化应用等,做好总体规划是顺利实施的保证。三是重视标准化工作。智能化制造涉及到行业内工业企业、科研设计、上下游用户、政府管理等各类应用群体和系统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接口和应用标准做到规范统一。相信,水泥行业同仁,一定会抓住智能化制造的东风,为水泥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