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企业专题>走访辽宁
  • 暂无资料

走进辽宁看水泥:全面调研 直击市场最前沿

更新日期: 2010年02月01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编者按:
    辽宁省,曾被誉为新中国 “工业长子”的“辽老大”,经过辉煌,也经过落寞:当时的辽宁七大水泥厂(本溪水泥、工源水泥、小屯水泥、大连水泥、抚顺水泥、鞍钢水泥、锦西水泥),一度引领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走在前列的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步履维艰。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许多地区轻装上阵,在空白的宣纸上画下色彩斑斓、风格不一的一幅幅画卷。而辽宁省,在很长一段时间期内,将发展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对旧体制的改革、旧设备的改造,使其符合新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这种剥离的阵痛直接吞噬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效,也造就了辽宁省包括水泥在内的很多工业产业的暂时滞后。

    随着辽宁省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辽宁省经济发展具备了重新起步的内外部条件。《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提出,更是使辽宁省水泥发展的风貌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

    2009年8月,数字水泥网一行在辽宁省水泥协会马世义秘书长的陪同下对辽宁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走访了13个城市的29家企业,并拜访了辽宁省建材协会。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辽宁省水泥工业正处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之中,水泥企业从厂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焕然一新。尽管结构调整起步滞后,但水泥企业家们总结了之前市场实践中的种种经验,扬长避短,此番辽宁省的结构调整起点明显要高于其他省份——“资源+市场+物流+营销”的区域性布局。

    然而在此过程中,产能过剩这个已讨论的沸沸扬扬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辽宁省外来水泥大企业与本地水泥企业的博弈抗衡,各有路数,产能过剩是否是结构调整中的必经之路?我们从辽宁省的水泥发展中来思索这一全国性的共性问题……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