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浙江民资杀向水泥业 控制中国水泥前50强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2日

      “他们几乎控制了中国水泥前五十强中的半数企业,足迹遍布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 近日,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浙江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国内水泥行业最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浙江民营资本在水泥业的强势崛起最初源于浙江当地出台的一个鼓励政策。而后,凭借敏锐的市场谈判,浙江民资水泥企业在全国全面开花。目前,这股投资势力正汹涌地向西部地区涌去。

      浙江民资全国布阵

      8月10日,浙江省经贸委建材冶金煤炭行业管理办主任丛培江对记者介绍,浙江民营资本在水泥业的投资已经遍及安徽、江西、湖南、北京、辽宁、陕西等26个省(市、区),涉及生产企业有180多家,运作资金在100亿元左右。

      在北京,浙江立马集团投资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在陕西,浙江声威建材在日产2500吨生产线开工的同时,目前一条 5000吨生产线也已投入生产;浙江金圆水泥则有两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已在湖北动工。

      更有浙江企业杀入中国水泥业老大安徽海螺集团的大本营——铜陵。据悉,在安徽铜陵,来自浙江诸暨的企业已有2条日产5000吨、1条10000万吨的生产基地项目尘埃落定。在安徽安庆,浙江投资的数条大型水泥生产项目的洽谈也在顺利推进。在广德,浙江“三狮”、中利达、桐星等一批企业落户。

      “浙江水泥企业的飞速发展最初应该归功于浙江经贸委当时的一个政策。”8月10日,浙江兆山新星水泥集团莫先生对记者说。

      创建于1999年8月的兆山新星集团位于浙江诸暨市,现有总资产11.6亿元,下属12个子公司,在全国水泥企业中排名第十八位。

      莫所指的政策是,2000年浙江省经贸委出台《浙江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建设新型干法水泥,这给当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带来前所未有机遇,同时它也成了当地民间资本投资水泥产业的一大催化剂,因为当时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企业都还沉浸在立窑生产方式中。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政策出台后仅2年时间,当地就有100多亿元资金投资在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窑上。尽管投资额巨大,但效益也相当可观。当时最火的时候,水泥价格每吨接近500元。不过这一数字到2005年已下降到200元/吨。

      投资热潮涌向西部

      凭借着对市场特有的敏感性,浙江民营资本很快就把目光转向了浙江以外。“当时我们看到当地的市场非常有限,而只有一线只隔的湖南省,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就决定到这里投资。”莫先生说。

      莫目前就在位于湖南宁乡县的子公司工作,他是2003年集团“西进”时过来开拓新“战场”的。当然,有这种敏感嗅觉的不只兆山新星一家。

      “浙江民营水泥资本向外发展的思路基本是按照先浙江周边,再到东北、西北这样一条路线。”中国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对记者介绍。

      西部是近期浙资汹涌进入的一个区域。浙江最大的电缆企业华伦集团早在2004年就已经控股了四川最大的水泥企业-——峨眉水泥(现为四川金顶)。同年,浙江光宇集团在陕西福平建起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声威集团企划部经理甄泽对记者透露,包括声威在内,目前陕西已有大大小小10多家浙资进入当地水泥业。

      事实上,声威集团之所以大举杀进陕西,除了市场因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正处在整合期”。这意味着很多落后的小企业都将面临淘汰,而新型干法水泥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

      甄泽说,声威集团在浙江立窑整合转型时没有抓住机会,在当地失去了市场,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在外地把公司做大。此后,他们发现了陕西的机会,马上在当地上了一条5000吨/日生产线和一条2500吨/日生产线。与此同时,还把集团总部也搬到了陕西。“这里的市场不错,没有像东部沿海竞争那样激烈,所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产能,年底还准备再上一条2500吨/日生产线,最终把产能扩大到年产1000万吨。”甄泽说。

      效率优势与资金困境

      与当地国企和众多小企业对阵,这是很多外来民营资本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但是如何才能竞争过这些已有多年深厚基础的本地企业,在这些浙江资本看来显然是一门学问。

      “我们跟国企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灵活而集中的管理,先进了技术和市场管理经验,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甄泽说,“规模上我们和秦岭水泥相当,但效益上我们应该比他们好。秦岭水泥一条4000吨/日生产线有2000员工,而我们只有200—300人。在能源上公司也尽可能的节省进行余热发电。”

      因此,在去年水泥业几乎全线亏损的情况下,像声威这样的浙资水泥企业却大多“仍然有盈利”。

      与一些外资企业往往倾向与当地企业合作的生存方式不同,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浙江民营资本在外地开拓市场,都采取了自建新项目的方式。

      兆山新星的莫先生表示,刚到湖南时也想过并购大厂,但当地韶峰水泥集团(湖南最大水泥国企)负担太重,韶峰总产能100万吨,却有2000多在职职工和2000多待业职工。按照其总职工4000人算,如果并购韶峰,一个职工要补偿三万元,4000人就要拿出一两亿,根本连成本都回不来。相比之下,兆山新星300万吨的产能,总共才600人,仅人员成本这块,“我们一吨水泥的工资成本就5块钱,而韶峰大约20元钱/吨。”

      不过,处在快速发展期的兆山新星也遇到了资金上的尴尬。莫先生表示,刚进到湖南时,当地政府给了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用地上,每亩优惠1000元—2000元,在岐星湖南当地共占地500亩,共优惠100来万元,但这相对于巨大的投入还是九牛之一毛。“我们300万吨项目共投资8个亿。”

      不过,这些浙江民资大多都符合发改委下发的“扶持当地40家企业”里的标准。记者了解到,包括上述2家企业在内的多家浙资水泥企业的名单都被上报到发改委。知情人士透露,一但获批,他们将在贷款、征地等方面获得地方政府的扶持。

      甄泽也表示,作为民营企业,他们项目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的是自有资金,目前公司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资金是有些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先按计划把目前的项目做好,之后再考虑去“试探性地收购一些当地小企业”。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Baidu
map